“天问一号”今年问天 我们的征途从火星到星辰大海

日期:04-26
火星天问一号

原标题:“天问一号”今年问天我们的征途从火星到星辰大海

来源:长江日报

火星车与着陆巡视器外观设计构型图图/国家航天局

火星车与着陆巡视器外观设计构型图图/国家航天局

在4月24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天问系列”将成为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天问一号”是其中第一次任务。这意味着,中国行星探测已经形成整体概念,中国的目光已投向超越火星的更远行星。

启动仪式还透露,“天问一号”任务中的火星车,即将启动全球征名。

为何“探火”:与地球环境相近似,极具研究价值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探测火星?

作为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最近5000多万公里、最远4亿公里。出于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以及火星与地球在环境等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对火星探索一直抱有浓厚兴趣。

专家表示,研究火星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启示。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火星不仅有大气,也有适宜的温度,还和地球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研究火星与地球的异同,互为参考,是极具价值的基础研究。

此前曾有国外媒体发表文章称,科学家在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这一发现再次点燃了人们对于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探索热情。有科学家曾从5个方面分析了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如研究火星磁场长期演变,研究火星的大气和气候的演化过程,对火星地形、地貌特征与分区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专家介绍,受地球和火星运行规律的约束,基于现有运载火箭的能力,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机会,人类可以使用较低的成本将探测器送往火星。火星探测,可以说是当前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活动。

何时问天:2020年首次发射,挑战巨大

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相关负责人2018年曾介绍,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工程,初步明确了四次任务。第一次任务是在2020年7月发射火星探测器,预计经过10个月的飞行,2021年到达火星。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

其后,计划在2028年左右进行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我国还将进行小行星探测,并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火星第一次探测任务正在实施,后面三次任务正报请国务院批准。

专家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过程复杂、技术跨越大、关键环节多、挑战巨大。如在测控通信方面,相比登月所跨越的38万公里,更加遥远的距离对飞行器的测控通信来说是巨大的考验。再如安全着陆,探测器发射之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的时间飞行抵达火星,最后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钟的时间。而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比,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3,这些都成为安全着陆的困难与挑战。

命名玄机:“天问系列”起步火星超越火星

“天问”取自屈原长诗《天问》。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以“揽星九天”为任务标识,展示了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我国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将深化中国人对火星乃至太阳系的科学认知,推进比较行星学等重大问题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命名透露了中国深空探测一项更长远的计划。

国家航天局称,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以“天问系列”命名,也使用同一个主标识“揽星九天”。“天问一号”的标识,在“揽星九天”图案和“中国行星探测”下方有“MARS”字样,表明为行星探测工程中的火星任务。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将行星探测计划进行整体规划,火星只是第一步。

中国探月元老、“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也多年呼吁开展行星探测,他近期透露,我国将探测火星、小行星和木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星际探测。

“天问系列”与已有10余年历史的“嫦娥系列”渊源深厚,不仅名称都取自中国传统意象,工程上也有承续关系。嫦娥工程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计划,中国探测器首次离开地球轨道。“天问系列”则再次航向更远的星球,开启行星探测时代。据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

黑龙江严防“院感”:新入院患者“一人一室” 上海临港新片区首单跨境资金池业务落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