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瑞幸的不幸”,谁还想再来一次?
伪造交易价值大约22亿,股价暴跌80%多,谁也没有想到,一路开启“烧钱”模式迅速崛起的瑞幸咖啡,会用这样方式走下神坛。
瑞幸的成长,一度刷新了人们对于咖啡行业、对于商业发展的认知,“星巴克走了17年的路,瑞幸咖啡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这样的战绩曾让无数创业者艳羡,也惊扰了不少人平静的内心。
曾经有一家深耕饮品领域的公司在拜访了瑞幸后反思:是不是稳扎稳打做产品的理念真的过时了?产生怀疑的点在于,当并不怎么好喝的瑞幸咖啡,决定进军奶茶市场时,奶茶产品还没研发,发布会却紧锣密鼓地筹备上了,而瑞幸高管对公司的定位是一家数据公司。
如果说“数据公司的定位让瑞幸不太在意产品本身”尚可理解,如今数据公司曝出数据造假,就有点太对不起听故事的受众了。但换个角度来看,瑞幸的不幸,又并非全无正面意义。如果瑞幸真的在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那就意味着咖啡真的不用好喝、成本也无需计算,这对于脚踏实地深耕某个领域的实体企业,并不能说是一个好的示范。
中国的市场太大,任何一个项目横空出世时,总有故事可讲。过去这几年,在大数据、新经济的光环之下,我们也频繁见证了诸多新事物的兴衰。故事的开头往往是一个传统的事物,突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用普通人看不懂的低价抢占市场。站在聚光灯下的创业者阐述的新打法,通常是抢占地盘、教育消费者,再一劳永逸地挖掘他们的消费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识了资本的力量,也享受了企业拓展市场而给予的诸多优惠、补贴,大多数时候,我们既是短期的得利者,又是最终的买单者,因为从长远而言,每一家公司的倒掉,都是社会资源的一次浪费。
曾经连颜色也不够用了的共享单车,最后有多少成了废铁?曾经“便宜到没朋友”的打车软件,到最后则是不断加价都打不到车。还有那些“以高价收房源,低价对外出租”的房屋平台,有多少是用这样的手段控制房源,掌握房源后再哄抬价格?
在以资本为导向的创业思维中,围绕行业本身的产品、服务都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是看其讲故事的能力和未来的可能性。然而,罔顾现实的愿景勾勒,资本至多充当其迅速占领市场的工具,那些因补贴、优惠而获得的数据,即便成功吸引了下一轮买家,但一吹再吹的泡泡,总有吹破的一天。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瑞幸的不幸也能给创业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进入任何一个领域,需求是什么,产品好不好,终究还是创业的本质。只有基于生意的逻辑,做好、做实了产品本身,资本的加持才有意义。否则,资本支撑起的蚀本生意,逃不过“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结局。
希望在瑞幸的不幸之后,创业者和资本都可以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去深耕行业,用正常的逻辑去看待生意,沉下心做产品,而不是心急火燎地想着怎么讲故事。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东方IC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