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院院长刘磊:对“复阳”情况不必过度解读

日期:04-03
刘磊新冠肺炎

原标题:深圳三院院长刘磊:对“复阳”情况不必过度解读

研究对象当中的“复阳”患者,并没有出现症状的复发或疾病的加重。

3月30日,一篇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vered COVID-19 patients with re-detectable positive RNA test》(《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复阳”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研究论文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平台发表。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262名新冠肺炎患者,2020年1月23日至2月25日,这些患者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出院,其中,“复阳”患者共38例。

研究结果显示,“复阳”患者在首次住院时病情较轻,基本为轻症、普通型患者。这些“复阳”患者的年龄呈年轻化,97.4%的患者在60岁以下。研究尚未发现原重症患者发展为“复阳”患者的案例。

今日(4月2日),针对“复阳”患者临床特征、传染性、核酸检测敏感性等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上述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

刘磊告诉新京报记者,部分“复阳”患者多为年龄较轻的患者,部分患者为儿童、幼儿,这些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康复和疏导尤为重要。同时,他提到,对“复阳”的情况不必过度解读,研究对象当中的“复阳”患者,并没有出现症状的复发或疾病的加重。

深圳三院院长刘磊:对“复阳”情况不必过度解读

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教授。受访者供图

发生“复阳”的多集中在轻症、普通型患者

新京报:加上你一共有22名专家参与到这项研究当中,当时为什么想到研究新冠肺炎“复阳”患者的临床特征?

刘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著名期刊JAMA发文提到,4名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康复出院后,再次复查核酸出现阳性;随后部分省疾控中心也证实了这种现象。二是我院在随访中,发现早期康复出院的部分患者有复查核酸阳性的情况。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视此事。我们即刻组织专业队伍对这些患者展开研究,了解这部分“复阳”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下一步抗疫工作,真正做到“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新京报:研究对象一共包含多少名患者?患者此前患病时症状如何?

刘磊:研究对象是2020年1月23日至2月25日,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出院的262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轻症占11.4%(30例)、普通型占81.0%(212例),重症占7.6%(20例)。选择这部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对所获取的临床数据分析的结果。

新京报:这些研究对象中,“复阳”的患者有多少?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刘磊:262例新冠肺炎患者中,“复阳”的患者有38例。其中,60岁以下的有37例,占比97.4%。另外,14岁以下患者占同龄人“复阳”比例的35%,14至60岁患者占同龄人“复阳”比例的16%。

从目前较为有限的临床观察来看,发生“复阳”的患者主要集中在年轻、分型为轻到普通型的患者中。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相关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我们推测可能与患者机体的不同免疫状况和初始感染病毒的载量等相关,但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新京报:这38例患者初次入院、“复阳”之后二次入院的临床症状有哪些差别?

刘磊:按照要求,第一次入院的患者经治疗符合出院标准后,出院继续居家或集中隔离观察至少14天。在随访期间,38例康复患者发生“复阳”,并再次入院接受隔离治疗,入院后没有发现疾病反复或加重的证据,患者无发热,咳嗽等症状,胸部CT未见异常或加重。淋巴细胞计数、IL-6、CRP正常范围内。入院后无需特殊治疗。

新京报:其他224例没有“复阳”的患者呢?他们初次入院时和出院后居家隔离期间的症状有哪些不同?

刘磊:224例未发生“复阳”的患者,接受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每周接受随访、核酸复查。这些患者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核酸检测为阴性。目前,这些患者仍处于随访、观察中。

深圳三院院长刘磊:对“复阳”情况不必过度解读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团队。受访者供图

医院第一例“复阳”患者系出院13天后发现

新京报:研究中的第一例“复阳”患者是在出院后第几天发现的?

刘磊:2月18日,我们医院收治了两名“复阳”患者。其中一名患者21岁,女性。她是湖北人,居住在深圳。1月19日,患者自武汉飞往南京出差,之后回深圳家中。1月20日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7.8℃。1月23日第一次入院,2月5日出院居家隔离。出院13天后,这名患者核酸复查阳性,2月24日再次入院观察,3月2日出院。

另一名患者是两岁的女童,她居住在湖北,1月21日随父母一起来深圳。1月28日,女童出现发热症状,体温37.3℃。第二天,经宝安疾控中心确诊后转我们医院,入院前有发热(最高38.5℃)、咳嗽等症状。经过治疗,这名患者2月11日出院。2月19日复查阳性,2月24日再次入院。入院后有轻微咳嗽,无发热,3月19日第二次出院。

新京报:患者第一次出院的标准和“复阳”之后解除隔离的标准有哪些差别?

刘磊:连续两次间隔至少24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是出院的主要依据,“复阳”的患者很少有症状以及肺部炎症的情况。

暂无“复阳”患者传染他人的证据,但还需更长时间的跟踪观察

新京报:大家都比较关注这类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论文提到,目前研究队列中的“复阳”患者均无疾病进展、无传染性。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刘磊:主要根据是随访、观察了与“复阳”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共21人,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也没有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目前,暂无“复阳”患者传染他人的证据,但还需更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同时,我们对所有收入院“复阳”病人采样进行病毒分离,根本分离不出病毒。而且,这组人群血浆中抗体滴度比较高。

新京报:对于此项研究,还有其他哪些值得分享的建议?

刘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由于“复阳”患者多是相对年轻的轻症、普通型患者,这部分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住院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出院后随着14天集中隔离的时间解除,患者的自由活动范围可能较大。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传染他人的证据,但理论上,复检核酸呈阳性,仍然存在“排毒”可能,患者自由活动并与他人密切接触,是否会发生传染?目前,尚无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加强这部分“复阳”患者的随访和跟踪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这部分“复阳”患者多为年龄较轻的患者,甚至部分患者为儿童、幼儿,出院后的心理康复和疏导显得尤为重要,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另外,我们要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发病机理的研究、加快特异性抗病毒药和疫苗等的研发。这是控制和解决新冠病毒流行的根本策略。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暴发,还要特别警惕我国疫情再次回潮的可能性,必须加强输入性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和管理。

除此之外,我们一方面需要开发更为敏感、便捷的核酸和抗体检测试剂盒,来发现和检测出更多的“复阳”患者,另一方面对“复阳”的情况不必过度解读,毕竟目前所谓的“复阳”并不是疾病的复发或二次感染,患者“复阳”后也没有出现症状的复发或疾病的加重。

新京报记者吴淋姝

编辑赵凯迪

校对贾宁

云南腾冲发生森林火灾 当地正全力扑救 王忠林调研社区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持续做好小区封控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