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四川等地适度“解绑”口罩,专家称满足条件可分步摘
新京报讯(记者张静姝实习生孙朝)安徽省、四川省相继发布消息,明确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公众可以不佩戴口罩。今日(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对不同环境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如普通公众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场所可以不戴口罩。专家认为,中央和地方出台此类政策很及时,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口罩可以一步一步摘。”
3月16日,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低风险地区社会公众口罩使用指南》。截图
安徽四川相继为口罩适度“解绑”
公开数据显示,3月8日,安徽省实现了在院确诊患者“清零”,累计治愈984例、治愈率为99.4%。截至3月15日,安徽省连续17天无确诊、疑似病例。当日下午,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发布公告称,自当日18时起,安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二级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
3月16日,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低风险地区社会公众口罩使用指南》,提出几种情形之下,公众非必须佩戴口罩:包括个人独处、开车时;独自在室外空旷且人员稀少地区;安康码均为绿码且居家家庭成员中均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空旷地区户外锻炼,且无人员聚集时。
作为全国率先为口罩“松绑”的省份,安徽的举措受到广泛关注,有人担心此举会让人放松警惕,“疫情在国外仍很严峻,合肥也有不少从境外回国人士,一旦有疏漏,不戴口罩相当于在病毒中裸奔。”
也有声音称,此举“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显现地方政府不死板”。合肥市民张明(化名)针对这份《指南》表示,其中提到不必戴口罩的场景是“有条件的”,“比如锻炼时可以不戴,但你要选择空旷的地方;上班时可以不戴,但你要有可以和同事保持1米以上距离的宽敞办公室。”
不过张明也称,他和朋友讨论后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过这次疫情,大家已经把戴口罩防范病毒当做了习惯,哪怕只是以后为了预防季节性流感,“算是一次被迫的全民卫生教育。”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建新建议12种情况可以不佩戴口罩。“四川发布”官方微博截图
在安徽为口罩“解绑”后,昨日(3月17日),四川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建新建议12种情况可以不佩戴口罩,其中包括在田间地头、森林滩涂、牧场草原等农林牧副渔等户外劳动时;在人员稀少的地方活动,即走路、骑车或购物时;人员固定,且参会人员都没有发热、干咳等症状时;和健康的家人、朋友一起乘坐私家车时。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截图
国家版《指引》细化戴口罩场所和等级
今日(3月18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指引》对普通公众、特定场所工作人员、重点人员、职业暴露人员分别给出防护建议,其中包含什么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什么情况下应该佩戴哪种防护级别的口罩。
例如,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而在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工作的人员,若场所存在高风险,应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国家版”的指引出台后,多数人表示认可和赞许,认为此时已不是疫情初期要强制戴口罩的阶段,口罩是否要戴,怎么戴,应灵活掌握。
专家:口罩要一步一步摘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称,上述《指引》发布及时。他认为,风险等级是决定摘口罩的前提,“风险等级降到3级以下,才应该考虑是否摘除口罩。”
他表示,各地情况不同,不应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多地连续数日无新增病例,可以逐渐摘下口罩,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同时他也提到,虽然“清零”的地区越来越多,但随着复工复产,防疫工作还会遇到挑战,比如境外输入性病例,因此摘口罩也要“分场合,分地方,一步一步摘。”
国家卫健委新冠专家组成员、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上述《指引》告诉公众可以适度摘口罩,“现在大家戴上口罩就摘不下来,但在空气流通好的地方,能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不戴口罩。”
此外,蒋荣猛也提醒说,对于特殊人群和场所还要保持警惕。如有症状的人一定要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都要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