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传第一例尸检解剖报告提示要吸痰不能上呼吸机?刘良教授辟谣了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大家都在关注遗体解剖后的结果,昨天晚上我们上海医疗救治团队呼吸、重症、感染等多学科几十位专家在这里开会,连线了第一例病理报告提供者,王福生院士团队的专家赵景民教授,通过分享病理报告解读,印证我们上海方案在救治中的很多技术细节是合理的。我们还抓住每一个细微进展来优化治疗方案。”2月29号一早,上海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2月16日健康时报曾经报道,至今,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同济医学院法医系刘良教授及其团队已经获准对9例因新冠病毒感染过世的逝者进行尸检并获得了病理样本,对其中三例进行了病理分析。组织拿到了,大众都很关心目前病理解析进展如何,特别是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呢?
2月28日,健康时报记者获得了第一份观察报告:即将发表在2020年2月《法医学杂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预出版版本)。这是1例尸体解剖肉眼观察结果。《报告》的通讯作者正是刘良教授及其团队。
健康时报记者留意到,该文作者身份均为法医,尚无病理学者参加。结合标题解读,这份报告记录的仅为法医肉眼观察部分,而非更加深入的病理解析后的结论。
在2月24日,央视记者专访了刘良教授时透露,他率领团队解剖的9例遗体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但年龄偏大,多在60-70岁,年纪最大的超过80岁,最小的是52岁。
这份报告中正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患者,《报告》中显示该名患者已经85岁高龄,2020年1月因为多发性脑梗入院,入院13天后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入院后28天死亡,死亡12小时内进行了尸检。
报告显示,刘良的法医团队观察到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肺肉眼观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
报告认为,尸体检验肉眼所见双下肺纤维条索影,和患者入院第20天CT片,见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的影像学改变分布情况相符合,且病变进一步进展。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此外,此前由COVID-19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做了研究,认为COVID-19病理特征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该报告认为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考虑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仅有一例,而且只是肉眼观察,尚未进入显微镜下的组织观察和病理解析。要等后续更多病理分析结果公开才能说明一些普遍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对健康时报记者解析。
记者留意到,尽管目前出来的结果相当有限,但很多猜测而得出的各种言论满天飞。
如有人声称:医学专家对11具遗体解剖后才发现真正新冠肺炎的死因。提到“解剖发现肺的表现和SARS有点不太一样,并不是严重的纤维化,有一部分肺泡存在,炎症很厉害,有大量的黏液。有些病人是被浓痰憋死的,也就是肺部的痰栓症。呼吸机只是治标,克痰才是治本。现在治疗是用呼吸机,痰就往里吸了,造成痰栓最终病人去世。因此,应该往外抽痰,病人就不会因痰堵塞而窒息。化痰才是重中之重。”
另有传言称“武汉今天死亡人数首次下降一半,从每天一百多人,突降至五十多人”是因为“遗体解剖发现,新冠肺炎死者肺部有大量痰栓,痰栓导致缺氧是死因”。传言随即话锋一转,称痰栓出现是因为使用了呼吸机,而改用吸痰机后,“武汉今天死亡人数首次下降一半,从每天一百多人,突降至五十多人”。这一传言还特意点出这一遗体解剖发现要感谢“同济法医系刘良教授团队”。
此类“痰栓”传言或根据有媒体报道:“如果是痰拴,一定要吸出来,这时不能用呼吸机,对治疗来说,可能具有颠覆性的变化。”
但临床医学领域对呼吸机和痰栓的关联并不十分认同。这一报道广泛流传后,更多临床医生认为凭借解剖结果无法证明所谓的痰栓和呼吸机有什么关系。
又如《第一财经》采访了正在湖北省荆州市进行援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治疗科主任葛慧青,她对此表示“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是哪里来的,至少发表观点的人没有接触过新冠患者。对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来说,是很复杂的临床症状,也涉及到很多器官的症状,不是单纯一个吸痰机就能解决的。”
“我劝记者们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解剖结果上了,这个领域有很多还有待研究的问题,解剖只是医生了解患者身体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且病理分析对临床医生而言,也是相当专业的领域。所有的科学性的东西不要沦落到一些听起来通俗好懂的说法,什么出现痰栓,以及找台机器把肺里的痰栓吸出来就搞定了,肺毛细血管里的黏液,根本不是想象中的痰液,这种黏液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请问要拿什么来吸?这种说法非常不科学,是对医学毫不负责任的宣传,我不认可。”
上海医疗救治组组长张文宏。尹薇/摄
“真正的医学,往往是专业人士,用大家听不懂的语言,进行深入思考。然后变成一系列大家看不懂的治疗方案。”张文宏表示,大家的关注可以理解。病理分析是临床救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不是临床救治解决问题的全部。”他表示,以上海为例,已经关注到了对肺毛细血管的保护,从最早二十多例的危重症患者,到减少到现在只有9例还在救治,充分体现了在每一个关键节点,医护团队都在尽全力保障患者病情不再加重。国家到上海市政府对医疗救治的支持,大家应该有信心!
对此,刘良教授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也做了严正声明:
1。以下内容我不知道信息来源,也不知道是谁发的。
2。我没有干预任何个例的临床治疗,每个病例都有他的不同特点,功劳是广大一线医护人员的。我不敢也不想贪天功。刘良
显然,目前网上流传的对治疗的参考,均为不完整的信息带来的管中窥豹而已。而最终完整意义上的推论,还是需要等完整的报告出来。事实上,参与救治的临床医生也始终在跟进病理解剖的结果。
据此前有媒体报道和援鄂医生透露,2月26日晚,在金银潭医院,曾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病例讨论。包括国家呼吸临床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在内的国内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的顶尖专家都参与了病例讨论和解答。刘良教授也在场解答了提问,而最后王辰院士还就目前的研究方向、激素治疗的时机、抗凝药物的运用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些都意味着目前新冠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不仅吸纳了刘良教授的分享,同时也得到了王辰院士这样高级别专家的指导,期待病理结果和临床救治进行更多碰撞后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造福正在救治的重症以及危重症患者。
“现在什么也不说了,抓紧干活是第一要务。”刘良教授在2月28日深夜回复了健康时报记者代表大众传递的关注和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