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吴尊友:粪-口传播非主流,新冠肺炎仍以飞沫及接触传播为主
健康报微信号2月2日消息,2月1日晚,有媒体报道,深圳市、武汉市均已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健康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吴尊友表示,目前仅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但是否意味着存在粪-口传播,还需进一步科学证实。即便存在,也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仍以飞沫及接触传播为主。”
其次,吴尊友坦言,传播途径的增多,无疑将增大防控难度,尤其是农村,个别地区还在使用旱厕,“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洗手非常重要。”
此外,2月1日,黄冈市市长邱丽新对媒体表示,今明两天黄冈的确诊病例还会有大幅增加。吴尊友表示,这主要与前期诊断试剂短缺,诊断不及时有关,“目前来看,新增病例大部分是前期累积的。”
中西部农村厕所卫生或成短板
吴尊友解释,粪-口传播途径是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之一,也叫做经消化道传播。一些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能够在大便之中存活,所以可以通过消化道排出的粪便进行传播,如果这些带病原体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者食物,就会病从口入,导致传染给其他人。
比较常见的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有甲肝、戊肝、伤寒、霍乱、手足口病,还包括一些寄生虫疾病,比如绦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吴尊友表示,目前仅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但是否意味着存在粪-口传播,还需进一步科学证实。即便存在,也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仍将以飞沫及接触传播为主。”
吴尊友解释,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在于,首先,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因此,飞沫传播和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否则,它不会传播的这么快。”
其次,从目前的病例分析看,在湖北省外的病例,九成以上都是飞沫传播,“对省内的病例分析发现,也是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
“在患者粪便中发现新冠病毒,提示我们要关注这一传播途径,但’主要矛盾’仍是飞沫和接触传播。”吴尊友说。
虽然属于“非主流”,但吴尊友表示,一旦确证存在粪-口传播,那么,厕所卫生对疫情防控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中西部农村。
2009年,农村改厕工作被列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6年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70.8亿元,支持1686万农户建设了卫生厕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至80.4%。
虽然我国农村改厕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地农村改厕工作进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中西部地区只有5个省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有新冠肺炎病例,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个人如厕卫生就显得很重要。
健康报记者注意到,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结合村庄清洁行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健康生活方式。“不论是城市和农村,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要洗手非常重要。”吴尊友说。
发现粪-口传播,或与防控方案“升级”有关
那么,不同的传播途径,病人的临床症状上会有不同之处吗?
吴尊友说,既往对冠状病毒的研究显示,不同的传播途径不会导致不同症状,新冠病毒肺炎的主要临床仍然是发热、干咳、乏力、腹泻等。
公众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疫情已有月余,为何此时发现病毒可能存在粪口传播?健康报记者注意到,这或与防控方案的变化有关。
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相比第二版,第三版在“标本采集与检测”方面,增加了采集眼结膜拭子、粪便标本。
据了解,对版本进行“升级”的原因主要是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甲类管理、全国疫情形势变化和国内外流行病学、临床研究进展,并综合考虑第二版实施过程中各省和技术督导组反馈的问题。
第二版
2月1日,黄冈市市长邱丽新对媒体表示,今明两天黄冈的确诊病例还会有大幅增加。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将对疫情防控的整体走势产生哪些影响?吴尊友表示,这主要与前期诊断试剂短缺,诊断不及时有关,至于对疫情走势的影响,在拿到准确数据前,难以做出科学结论。
对于当前流行病学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吴尊友解释,“比如,我们对1月30日的新增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日的新增病例中,65%是7天以前发病的。”
这与当时检测试剂未能到位有一定关系,随着试剂逐步到位,这些既往累积的病例得以确诊。“因此公众不必恐慌。”
“分析数据的目的之一是观察疫情走势。”吴尊友说,我们以7天为一个时间节点,如果新增病例持续下降,且其中既往病例(7天以上)占比较高,那么,意味着新发病例(7天内)在逐步减少,说明疫情蔓延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1月3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表示,已治愈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二次感染风险。
对此,吴尊友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已出现变异,“病原微生物在短期内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目前也没有观察到有变异。”
是否发生重复感染,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如果未产生足够的抗体,即便感染过,仍不排除二次感染的风险。”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