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 三农工作成色足底盘稳

日期:01-03
三农供给侧改革

原标题:深化供给侧改革三农工作成色足底盘稳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郑建卫

“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特殊意义。2019年,河北省“三农”工作在“提成色”和“稳底盘”上狠下功夫,使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村民生进一步改善,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四个农业”实现农民增收

提升“三农质量”成色

2019年12月30日,石家庄市藁城区国奇农兴家庭农场的李国奇开心地给记者算起了一年的收入:“去年一季小麦,种了250亩强筋小麦,每斤卖到1.4元,比普通小麦高0.2元。种了50亩紫小麦,紫小麦面粉每斤2.5元,比普通小麦面粉高0.8元。还有一季秋粮,种的是100亩谷子和150亩玉米套种大豆,卖到了2.2元一斤,两季粮食每亩地纯收入超过1000元,再加上大型农机给其他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赚的几万元,30多万元收入都是保守估算。”

李国奇一家是我省千万农民的缩影。2019年,我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着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去年,全省建设了19个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团队体系,36个院士工作站、10个农业重点工作实验室,41家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7%提升到58.5%。育成主要农作物标志性品种28个,利用优质专用品种替代普通品种86万亩,其中强筋小麦62万亩、高油酸花生10万亩、蔬菜14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全面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方式,在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开展季节性休耕200万亩,在张家口坝上和黑龙港流域推广旱作雨养30万亩,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配套技术536万亩,全年节约农业用水6.7亿方。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

全省培育创建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65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200多个。省级认定承德露露、雪川农业、金沙河面业等40个农业领军品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根据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全省已注册农产品品牌近7万个,品牌农产品数量增长率达到10%。

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创新型农业企业和农业领军企业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和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全省农业标准化覆盖率由50%提升到64%。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省级共监测各类农产品4482批次,总体合格率99.2%,河北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

“美丽宜居”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提升“三农民生”成色

一排整齐温馨的小屋建在村委会的大院旁,小屋窗明几净,走廊两旁有沙发,院子中间是象棋桌,还有专门的“种植园”……这是近日记者在张北县二台镇代家村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看到的景象。77岁的靳英是代家村第一批入住幸福院的老人,提起幸福院的生活,她表示:“好得很!”靳英以前住的房子是村里的危房,坝上天气寒冷,加上旧屋漏风,冬天很难熬。现在幸福院里统一供暖,屋子里既干净又暖和,还能免费用水、用电,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2019年,省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组织开展农耕文化传承、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对贫困地区村民的易地搬迁安置,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2019年11月20日,河北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涉及7市35县的10.2万户30.2万搬迁群众实现搬迁安置,其中贫困人口135882人,规划建设的406个集中安置项目全部交付使用,配套建设的632个扶贫产业园区(项目)已建成568个。

更多的地方则通过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乡村振兴的成功之路,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馆陶县是我省建设特色小镇的典型,馆陶县在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觉、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先后建成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黄梨小镇、彭艾小镇等9个特色小镇,吸引全国上千批次团体前来考察交流,国内外500多万游客走进小镇休闲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让农民生活中既有乡村风情,又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品质。

目前,《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9)》已经公示,共计84个,其中创建类48个,培育类36个。

生猪生产逐步回升

“肉盘子”保供价稳

“2019年2月份,我们公司生猪生产下降到低点,然后逐月回升,6月份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至今连续4个月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2019年11月19日,新河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经理秦规范对记者说。

根据30个行业价格监测点统计,截至2019年11月1日,全省仔猪均价每千克79.35元,销量恢复至疫情发生前水平,商品猪留种现象增多;全省生猪价格每千克39.38元,预计每头盈利3000元左右,养猪户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生猪养殖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处长陈东来说,201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生猪生产政策,坚持生猪“稳产保供”和疫情防控“两手抓”,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2019年9月7日,省政府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农业农村、财政、发改、银保监等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从资金、土地、环保、信贷、保险等方面,着力解决“没地养”“没钱养”“不敢养”的问题,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为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解决“没地养”方面,我省要求违规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的要尽快整改,新划禁养区按要求向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备核,对禁养区内需要搬迁的生猪养殖场,支持异地重建,同时加快违规划定禁养区排查整治。在解决“没钱养”方面,全省明确贷款政策。经协调,相关银行将下文明确对有抵押的养殖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贷款,对没有抵押的养殖企业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并简化贷款手续。在解决“不敢养”方面,多种形式宣传政策,解读利好预期,增强养殖户信心,同时加强技术指导。

此外,落实种猪场和年出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政策,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暂时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将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元增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元增至800元。扩大育肥猪保险规模,进一步增强生猪养殖风险抵御能力。

2019年,我省统筹下达各类稳定生猪生产资金共8.61亿元,其中,生猪调出大县奖励1.33亿元,已及时拨付21个生猪调出大县。“有关部门出台的稳定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政策,让我们养猪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威县华威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步田说。

随着河北各项稳产保供政策不断出台,各地生猪存栏有所好转,生猪生产整体进入了止降回升的转折期,生猪价格也出现止涨下跌趋势。

粮食再获丰收

农业“压舱石”稳稳妥妥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2019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970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739万吨,比2018年增产38万吨,河北又是一个丰收年。

夏粮方面,全省冬小麦收获面积3460.6万亩,比上年减少61.3万亩。小麦生产期间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田间管理措施到位,小麦长势好于上年,平均亩产420.4公斤,比上年增加9.8公斤,总产量达1454.8万吨,比上年增加8.8万吨,总产连续7年保持1400万吨以上水平。

秋粮方面,我省继续调减籽粒玉米面积95万亩,因地制宜发展高蛋白、高油大豆、高油酸花生、饲用玉米、杂粮杂豆、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全省秋粮播种面积为6183.5万亩,比上年减少46.9万亩;平均亩产365.9公斤,比上年增加7.3公斤;秋粮总产量达到2262.4万吨,比上年增加27.9万吨。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2019年我省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全省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增订单面积62万亩,达到360万亩;新增高油酸花生10万亩,达到20万亩以上;新增“双高”大豆23万亩,达到154万亩;新增杂粮杂豆25.8万亩,达到445万亩,种植结构明显优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省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11月4日,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在邢台清河县启动。全年共安排新建高标准农田28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40.4万亩,分别超出国家下达河北省任务数的7.7%和10.5%。全省省级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总量达到42.12亿元,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达到1500多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总规模、资金投入总量及亩均投资,均达到全省历史最高水平。

我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承担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良好发展形势,有利于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稳定市场,稳定经济,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权,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报背后 如何让迎检不再有"过关诀窍" 青铜峡:年末“回头看”确保巡察成果充分运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