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访三极乡村小学:“让希望之光洒遍祖国各个角落”
新华社哈尔滨1月1日电(杨思琪徐凯鑫孙晓宇)“北极”漠河、“东极”抚远、“冷极”呼中,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三个“极点”。它们不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且气候严寒,最低气温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近日,新华社记者分别来到这些地方采访。在三所乡村小学,记者体验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在“东极”:感受民族文化传承
“我把太阳迎进祖国。”指着教学楼上的八个大字,抓吉赫哲族学校校长董文涛骄傲地说。
抓吉赫哲族学校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市抓吉镇,是祖国大陆最东端的学校。目前学校有九个年级33名学生,其中赫哲族4名。
作为民族学校,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赫哲族语言,三年级学习赫哲族舞蹈、鱼皮画制作,体育课还开设“顶杠”“鱼王角力”等赫哲族传统运动项目。
为了迎接2020年第一缕阳光,师生们正在排练赫哲族特色文艺节目。精美的民族服饰、朗朗上口的“伊玛堪”说唱、激动人心的“校园顶杠”……活动室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赫哲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学校语文教师宫福云说,守土一方,就要做好民族文化传承。
“向东迎接第一缕阳光,转过身来拥抱祖国。”董文涛说,学生们不仅热爱赫哲文化,学习也很用功,“总有一天他们会从这走出去,到祖国各地大展身手,拥抱美好未来。”
在“冷极”:撒播冰雪运动种子
在有着“中国最冷小镇”之称的大兴安岭呼中区,气温已达零下40多摄氏度。一场别开生面的雪地足球赛,给足球这项传统运动带来新的“打开方式”。
“上去抢!——传球!传啊!”“慢了!”“上去断他!——好球!”激烈的呼喊传达着比赛的精彩。在呼中区呼中镇第一小学,指导教师赵治国正给小学员们上雪地足球课。
一边听着指导,一边努力在脚下找准位置,孩子们在雪地上跑出欢快的节奏。“漂亮!球进啦!”不一会儿,几位足球小将很快融入战斗。
“咋还犯这个毛病呢,不是你自己,咱是一个团队啊!”六年级学生银斌在球队里担任前锋,经常独自带球射门。听着赵老师的话,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和队友打配合。
每一次挑战都有收获,像这样的雪地足球赛已经成为这所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学校副校长宋玉凤说,以前学生很容易感冒,参加过这一系列冰雪运动之后,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冬天容易感冒的学生随之减少。
不少家长表示,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开展冰雪运动,既能让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又帮助他们磨砺意志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在“北极”:守护希望之光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坚守。在我国“北极”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有我国最北的希望小学——北红小学。一对80后夫妻教师迎来在这里驻扎的第11个年头。
“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二……”王忠雷的讲课声在教室里回荡,台下整齐坐着四个五年级的学生。
2009年,王忠雷从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北红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王忠雷回忆,起初,村子里不通电,晚上没有灯。学校里不通水,只能到周边村民家里一桶桶拎水。尽管对乡村教学条件早有预期,但这样的艰苦还是远超他的想象。
令王忠雷没想到的是,经常有学生教他生炉子,还有学生来给他送水……想起那雪地里的一串串小脚印,在3年服务期满后,王忠雷决心留下来。2012年,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于晶也来北红小学当老师,负责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
如今,随着乡村教育不断发展,北红小学不仅通水通电,还配备了阅读室、音乐室、电教室。学校共有两个年级7个学生,他们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这对夫妻老师的悉心教育。
“让希望之光洒满祖国各个角落。”王忠雷说,看着村子里的孩子一点点成长,作为一名老师,这是能够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参与采写:唐铁富、姜贺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