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养科技创新主力军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印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启动实施“博新计划”。记者近日从人社部了解到,目前“博新计划”已资助1300人。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研发投入,打造了众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平台,国内良好的创新环境及双一流高校建设为留住人才提供了客观条件。“博新计划”瞄准国际人才竞争及未来高精尖人才储备进行战略布局。与其他博士后人才计划相比,该计划资助对象为国内优秀博士生,同时提出“四高”要求:高水平平台、高水平导师、高水平人选、高资助标准。
目前,“博新计划”的实施得到积极响应,参与的设站单位和博士逐年增多。统计显示,申报单位从2016年至2018年的270家左右,增加至2019年的319家。截至今年,有博新人员进站的设站单位216家,其中双一流高校70所,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58家。
对2018年和2019年的789位入选人员统计显示,“博新计划”优先资助的6大研究领域中,博新人员从事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研究领域占比34.2%,现代产业技术领域占比21.2%,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占比2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占比12.4%,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领域占比8.1%,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领域占比3.8%;其中排在前5位的研究方向是纳米科技、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在“博新计划”的带动引领下,各地、各重点高校纷纷启动自己的博士后重点培养计划,加大对优秀本土博士的吸引力度,推动了博士后工作进入加速发展的态势。
从实践来看,虽然“博新计划”实施仅4年,但“博新计划”在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显现。对2016年和2018年入选的753人的线下调查显示,博新人员共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37篇,获批专利855项;30人次出版专著;91人次以第一申请人获批专利;22人次获重要的国家和国际奖励。
比如,2016年入选的博新人员清华大学潘孝敬发现世界上首个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结构,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2017年入选的博新人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刘真,率先突破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成果于2018年在《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博新人员出色的科研成绩及科研潜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出站后大多被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一半以上被聘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截至今年9月底,已出站2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