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有话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日期:09-1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兵马俑一号坑修复现场对新修复的兵马俑进行彩绘加固保护。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近日,在甘肃敦煌莫高窟,游客线下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在甘肃敦煌莫高窟,游客线下体验“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沉浸式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西云冈研究院依据在石窟周围考古发掘出的130块残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拼接重现破损佛像的原貌;黑龙江省科研人员创新应用三维激光点云扫描与倾斜摄影建模技术助力文庙大成殿的修缮保护;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算法高效完成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和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的跨坑拼接工作……近年来,多地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文物修复与保护,为文物“延年益寿”。

文物修复,是对历经沧桑的文物的更新和再生,不仅承袭前人,传承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进一步激活其生命力,让富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物质载体得以留存,继往开来、启迪后人。新技术不断涌现,以崭新的面貌介入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弥补了传统修复手段的短板,提升了效率,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更多可能。例如,3D技术可以为文物提供“数字克隆”,即使原件遭受损坏,也能通过其数字副本进行恢复,同时这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可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借助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文物的损伤模式,并预测可能的修复方案。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质存在,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3D、AR、VR等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障碍,使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参观的方式近距离感受文物的魅力。从敦煌莫高窟景区内的数字敦煌沉浸展馆到“动起来”的3D《清明上河图》,从北京中轴线历史文物实景三维数据到借助裸眼3D显示技术让青铜鸟、青铜神树等文物呈现得栩栩如生……这些原本只能去现场观看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了“活化呈现”,让观众即便不在现场也能享受其中,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就是传承中华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结出硕果,也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去认识文物、体验文化。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创新场景不断涌现,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贡献更多力量。

贵阳:清单化监督推动减文件、减会议、减督查检查等“十减”落地 今日锐评丨摒弃表面功夫 大兴实干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