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楷模之二刘长令:赤子之心攀农药科研高峰

日期:11-20
发明专利

原标题:央企楷模之二刘长令:赤子之心攀农药科研高峰

刘长令,男,196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现任中化集团下属沈阳中化农药化工研发有限公司杀菌剂研发部总监兼中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央企楷模之二刘长令:赤子之心攀农药科研高峰

刘长令长期从事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新农药原始创新研究工作,被誉为我国“新农药创制第一人”。刘长令的履历有: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课题10余项,获得中、美、欧、日等国发明专利200余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建国60周年中国农药行业突出贡献奖、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辽宁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出版《新农药创制与合成》等著作8部。个人及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创新团队奖1项等。

探索创新,创建农药研究新方法

“民以食为天”。绿色农药在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绿色农药创制属原始创新,具有难度大、周期长(一般12年)、投资大(一般3亿美元)、成功率低(一般十六万分之一)等特点,被中国科协列为60个“硬骨头”重大科技难题之一。

刘长令经过20多年探索、研究、实践和总结,基于逆合成分析和片段药物设计策略,创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间体衍生化法”:在分子设计之时就考虑开发,选用便宜易得、安全环保的中间体,采用易于工业化的化学反应,经衍生、替换与优化,大幅提升了获得“专利权稳定、安全性高、效果好、成本低”候选品种的几率(成功率高于万分之一),攻克了世界新药创制成功率低的难题。并带领团队采用这种方法,从3万个化合物中,选出10多个获得多国发明专利的候选农药品种,其中3个已产业化,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方法已成为国内新药创制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应邀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13届IUPAC国际农药会议上做大会主题报告,是1946年以来中国首次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获得国际众多同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中间体衍生化法是一种成效显著的创新方法,具有普适性。”目前,国内多家企业采用该方法创制新农药也取得了成功。

攻坚克难,勇攀农药研发新高峰

我国的农药新药创制研究起步晚、基础差,研发创新领域突破非常困难,直到20世纪末都极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诞生,仿制和混配一直是我国农药研发的主要内容。刘长令团队克服科研经费短缺、实验室设备不齐全等重重困难,积极探索,反复尝试,参与开创了我国制定创制农药FAO标准的先河,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零”的突破,支撑起我国在该领域的产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针对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毁灭性强、难防治的问题,带领团队对天然产物肉桂酸衍生物进行结构改造,经过多轮“设计-合成-测试-分析”,发明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仿生杀菌剂氟吗啉,解决了原有杀菌剂治疗活性差的重大缺陷,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品种“零”的突破,创造了多个第一:我国第一个含氟农药品种,第一个获得正式登记注册的创制农药品种,第一个获得欧、美发明专利的农药品种,第一个拥有国际通用名称的创新农药品种,第一个在国外登记销售的创新农药品种……自1999年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利税达数亿元,农业增产增收达400多亿元。

针对百草枯禁用及草甘膦抗性严重的问题,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发明了尿嘧啶类除草剂,解决了通常需要三种不同除草剂才可以解决的难题,对数10种重要的阔叶、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以及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杂草都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填补了国际除草剂空白。预计上市之后不仅可以实现减药增效,还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针对国外各大公司研究半个多世纪、毒性高的嘧啶胺类化合物不能产业化的问题,带领团队系统解析“结构-活性-毒性”关系,成功破解毒性难题,发明了结构新颖、高效、急性经口毒性低的新杀菌剂,在防治病害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量仅为目前市场上常规药剂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美国杜邦公司评价该杀菌剂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防治白粉病药剂。

针对传统杀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治疗副作用大、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带领团队发明了安全、高效、由两个天然产物片段组成、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仿生杀菌剂丁香菌酯,对苹果树腐烂病和水稻纹枯病等防效优异,入选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产品,被广大果树区的用户称为“腐烂病的修复剂,剪锯口的创可贴”。

执着坚守,展现科研报国新境界

新药创制,十年磨一剑,是一份需要长期坚守的事业。按照国际惯例,一种新药的创制周期在8-10年,并且随着行业逐步成熟,创制周期还在拉长,创新难度越来越大。

刘长令出生在农村,对农业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研究生毕业后便主动投身农药研发第一线。他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无怨无悔。他严谨细致,刻苦钻研,坚持追求科学的最高境界,始终肩负科研报国的使命担当。他为人朴实,淡泊名利,不为金钱和权利所惑,多次拒绝国外高薪聘请,一心为学,潜心研究,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胸怀、精神和境界,为中国新农药创制水平提升和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身边同事和集团上下的一致认同和广泛称赞。

【责任编辑:李瑛】

工程院院士余少华:6G时代将实现人、网、物、境互联 北海:前移监督关口 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919人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