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年“跑”出来的“国家名片”
20年前的1999年9月27日,一列蓝白相间、酷似鲨鱼的列车,从广州出发,向深圳飞驰而去——这是我国第一代高速铁路电力动车组“大白鲨”,也是我国第一列国产时速200公里的商业营运列车。
20年来,从“大白鲨”开始,中国电力动车开启高速追梦之旅:随着“蓝箭”等电力动车组相继诞生,开始向高速铁路时代“起跑”;从“中华之星”到“和谐号”,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从“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再到“复兴号”系列问世,产品谱系不断扩充;从轮轨到磁悬浮,中国不断推动世界铁路技术向更快、更强、更好“追梦”“圆梦”……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全国铁路运输发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高峰期的10月6日,当日铁路发送旅客超过1500万人次,这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做得到。
电力动车,熠熠发光的“流动国家名片”,改变生活、改变中国,走出国门、领跑世界!
从无到有
每次成功都“流着眼泪庆祝”
株洲,位于内陆腹地湖南,是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研发制造基地所在地,其生产的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0%,位居世界第一。
记者的采访,就从昔日中国动车组“摇篮”、如今的“中国动力谷”——湖南株洲起步,足迹延伸至京津冀、成都、长春等地,从一代代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业者、研制者的讲述中,得以一探中国动车组诞生的风雨历程。
在关于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故事中,有个说法流传很广:早期某型号电力机车靠从国外带回一种零部件,才得以解决重大技术瓶颈。
上述说法,在中国先进电力机车研制领域老专家柯以诺、高培庆等人看来纯属天方夜谭。
“一米多长、几十厘米直径、一百多斤重的部件,岂能塞在归国行李中带回来?”高培庆说,中国发展先进电力机车和动车,主要靠自力更生的创新、艰苦奋斗的实干。
“我们研究电力机车都抱定一个信念:外国人能搞出来,中国人一定能搞出来;外国人搞不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要搞出来!”柯以诺说。
20世纪90年代,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当时铁路交通体系落后的状况,发展高速铁路运输被纳入了国家战略规划,动车组的研制从那时起步。
1998年6月,原铁道部在京广铁路河南许昌至小商桥段组织高速试验。在对国产SS8型电力机车进行传动比、气动布局等改造之后,中国国产列车第一次在试验中跑出了240公里的时速。
一位权威专家说,这次试验采集了上亿个实验数据,为后来的动车组研制积累了一定基础,也增强了我国研制高速列车的信心。
在国家“九五”计划中,时速200公里电力动车组被正式立项。
1999年5月,动力集中式动车组“大白鲨”在株洲试制成功,此后在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城际铁路的上线试验中跑出了223.2公里的瞬间时速——这是接近当今对“高铁”定义的速度!而当时,中国铁路客车运行最高时速普遍不到100公里。
1999年9月27日,“大白鲨”正式在广深铁路载客试运营,标志着我国跨入准高速铁路运输时代。
“‘大白鲨’下线、出厂、试运营……每个关键节点有好消息传来,我们都是一边流泪一遍鼓掌庆祝!”在株洲,很多受访专家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伴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我国掀起了研制电力动车组的热潮。“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一批国产电力动车组下线,我国逐步形成自主研制200至300公里时速动车组的能力。
2001年9月,“中原之星”动力分散式动车组下线,后在郑州-武昌线投入运营;2001年,动力集中式动车组“中华之星”开始研制,并在2002年11月的冲刺试验中跑出了321.5公里的时速,中国列车首次迈过时速300公里门槛!
经过一系列科技突破和商业运营,我国电力动车领域技术与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朱晓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光泽等专家认为,从“大白鲨”“蓝箭”等开始,我国动车组经受了从研发制造到运营的“全流程考验”。
这段前期准备,为之后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夯实了发展基础。
从有到优
动车创造“改变中国”的奇迹
创新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中国动车组发展进步始终抱着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珍视改革开放带来的每一个与国外开展技术交流、互学互鉴的机会。
2004年以来,中国动车组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道路,开始进入速度更快、技术更优的“做大做强”阶段。
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我国正式迈入“高铁社会”。
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的链式反应被触发。201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动车组在青岛下线,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380公里及以上。
2012年,中国标准动车组启动研发,并于2016年7月15日,以超过420公里的时速创造了高铁列车交会速度的世界新纪录。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旋即京沪线高铁恢复350公里运行时速……
记者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到,“复兴号”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占到84%。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高铁列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动车组当之无愧的“王者”。
从初期引进的CRH1、CRH2、CRH3、CRH5,到后面自主研发的CRH380系列、“复兴号”系列,我国已拥有世界上种类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动车组,覆盖时速200公里-350公里各种速度等级。
目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一,自行研制的系列高速动车组已经投入运营11年,全体系安全性、可靠性等得到了充分验证。以车辆为例,世界上通用的安全标准是高速动车组每运行百万公里故障不多于2件,中国动车组实现了平均故障率低于每百万公里0.43件。
“我国已经掌握了高铁的核心技术,还具备成本低、交付能力强、运行经验丰富等多重优势,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
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2008年以来,中国高铁累计运送旅客已超过100亿人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巨大的“应用场景”又使中国动车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发展环境,技术与市场互动形成的“良性循环”,中国动车不断向前。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追赶到领跑,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动车组,凭着自力更生的创新精神、拥抱世界的大视野,颠覆了中国制造的旧形象,演绎了后发超越的“高铁奇迹”。
高铁,改变生活;高铁,改变中国!——这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感受。
引领未来
“追梦、圆梦”征程永不停步
日前,中国首列出口欧盟的动车组“天狼星号”抵达捷克。欧盟对列车质量和可靠性有严苛的要求和准入门槛,“天狼星号”的出口,意味着中国动车组受到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市场的认可。
在马来西亚,中国出口的ETS动车组,跑出176公里的世界米轨铁路最高时速,犹如在平衡木上“跳舞”;在马其顿,中国出口的电力动车组,拿到了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TSI)认证;在印度尼西亚,11列时速350公里中国高速动车组即将飞驰在雅万高铁……
除了走向世界,中国还不断对动车组的技术、产品、服务进行突破,抢抓绿色、智能新趋势,以期在未来的世界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在经历了“直流”“交流”后,世界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技术正在朝3.0版的“永磁”驱动技术发展。国庆前夕,中车株洲电机公司发布了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用TQ-8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以更高功率密度、更高效率、更低全寿命周期成本,为中国动车组牵引传动技术转向“永磁时代”铺路。
2018年12月,时速160公里的CR200J列车加入了“复兴号”家族,以“绿巨人”动车组的品质刷新了中国普速铁路的高度。
从零下40℃极寒区域的哈牡高铁,到行经区域最高风速达每秒60米的兰新高铁,中国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在草原、雪原、高原、荒漠、戈壁……
中国通号集团董事长周志亮说,依托海量案例“大数据”、不断升级的硬件和软件,我国不仅能解决高铁在本国复杂地质、气候条件和超高运行负荷下的列车控制,还能为世界提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互联互通的“中国方案”。
“中国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其影响远远超过铁路行业本身,也带来了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旅游业的增长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广大民众现在能够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便利、更可靠的方式出行……”世界银行在今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对中国高铁“不吝”赞美之词。
2019年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磁悬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从轮轨到磁悬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铁路技术迈向新突破的重要标志!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把轮轨技术推进到新高度的“复兴号”之后,我们未来将坐上更快、更强、更好的“追梦号”“圆梦号”……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年来,中国先进轨道交通事业的成就举世公认,而“铁路人”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从不停步,他们的奋斗必将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苏晓洲、阳建、程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