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坝区“五统一”统出规模 统出品质 统出效益

日期:10-10
贵州

原标题:贵州:坝区“五统一”统出规模统出品质统出效益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实行“一坝一策”,按照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建立一批专业化大型农产品基地,迅速扩大优势农产品供应量。2019年,全省创建认定100个样板坝区和500个达标坝区。

秋后喜算丰收账。“五统一”的推广,使得良种良法得到推广,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效益显著提升。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各地因地制宜,引申、拓展出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

统一土地流转、统一农田整治、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品牌创建……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的目的都瞄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统一,统出规模

8月15日,19辆满载威宁蔬菜的卡车依次驶进云南河口口岸,报关后向对岸的越南老街省驶去。这些,是威宁自治县落实省委主要领导5月中旬调研讲话精神,在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中首批种植的大白菜、白萝卜和莲花白。

很快,这批总价50多万元的蔬菜就端上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市民的餐桌。每年,威宁有10多万吨蔬菜销往东南亚。

威宁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谢洪说,像这样大规模的蔬菜集中出口,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威宁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形成了“天然凉棚气候”,加上良好的生态,种出的高山冷凉蔬菜品质相当高。不过,分散的土地经营,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坝区虽大,但经营是分散的。你家种三亩白菜,我家种两亩萝卜,品种五花八门,看着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成不了规模。”

转变来自何处?

走进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记者找到了答案——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由公司“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主推黔白5、8、9、10号等适合威宁种植的蔬菜品种,在全县境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提升了蔬菜种植水平。

如今,蔬菜已成为威宁脱贫致富产业之一。据了解,今年威宁列入产业结构调整考核的500亩以上坝区32个,面积11.76万亩。通过产业优化,共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3万亩,发展蔬菜5.33万亩、中药材0.4万亩、烤烟3.51万亩、马铃薯1.43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7万亩。

今年,威宁全县种植蔬菜120万亩,预计总产量超过600万吨,总产值超过45亿元。其中,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6.5万亩,带动6.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贵州92.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和丘陵,耕地破碎,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扬长避短,做大优势产业,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还重点扶持适宜坝区发展的蔬菜、辣椒、食用菌等产业,每个产业安排1亿元财政资金,优先投向坝区。

统一,统出品质

曾经,省内一家公司给高校配送了近4吨马铃薯,不仅有青皮的,还有腐烂的,第二天就被退了回来。有菜商反映,云南省分级分拣后的马铃薯大小均匀、干净光滑、泡沫网袋套装,收购价每斤1.5元,我省不分级、麻袋装的马铃薯最多每斤0.7元。

这样的痛,因为缺乏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

如今,这样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随着统一供种、统一耕播、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应用,贵州建立起了一批专业化大型农产品基地,迅速扩大优势农产品供应量。

打好“组合拳”,在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实行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全面实行无公害栽培,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产品认证。

在威宁自治县,每个坝区至少选派一名农技人员蹲点服务,指导技术工作。种植技术上采用了开厢、地膜覆盖、水肥一体等措施。“良种良法”种植面积覆盖率达到100%,坝区绿色防控率达到43.23%。

越南阮氏蔬菜集团有限公司每年销售威宁蔬菜上千吨,公司负责人阿长竖起大拇指称赞:“贵州威宁蔬菜品质棒,在东南亚市场上很受欢迎。”

贵安新区按照“五统一”的模式抓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良种良法覆盖率达100%,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有效灌溉率达80%。

“五统一”的推广,让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常态,贵州农业实现了发展方式由增产导向向体质导向的转变。

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到4706.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9%,提前两年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249个,“虾子辣椒”“兴仁薏仁米”“威宁马铃薯”还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统一,统出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才是硬道理。

随着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农产品品质逐步提升,贵州农业的竞争力显著提高,农民群众也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安龙县将食用菌作为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探索形成了“1210”利益联结机制——1户贫困户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2季,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

政府负责建设食用菌生产大棚;公司统一提供种植技术、统一管理方法,统一保底价格收购产品;合作社负责流转大棚建设用地,动员、推荐农户承包大棚种植;农户只需负责食用菌种植管理、采摘,稳定脱贫。

2018年年底,黄平县旧州万亩大坝引进企业流转510亩土地种植蔬菜,实行种子、有机肥料、技术指导、产品品牌和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标准化、集约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换来的是价格优势,走“订单式”的路子,蔬菜在广东、深圳、北京、重庆和贵阳等市场颇受欢迎。

今年4月,公司的蔬菜产品开始上市,3个多月就实现了50万元的产值。

丹寨县兴仁镇烧茶坝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发展蓝莓、中药材、蔬菜种植,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很快形成了“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高效农业发展格局。

目前,烧茶坝区建成标准化蓝莓基地1200亩、中药材基地1100亩,同时发展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坝区亩产值由2015年以前的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2万元以上。坝区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报酬三种形式获得收入。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已实现5861元,超过去年全年平均亩产值约200元。(记者陈毓钊)

山西大邓乡回应“禁止披麻戴孝”,称将进行督导 英媒关注所罗门总理首度访华谈合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