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用保”系统治污 湖泊再现碧水清波

日期:09-21
治用保治污湖泊

原标题:“治用保”系统治污湖泊再现碧水清波山东淄博市以“治用保”思路治理马踏湖流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各界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正面典型,生动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特撰写10篇典型案例文章,以期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马踏湖曾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湖泊湿地系统,湖区面积曾达96平方公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3条主要入湖河流——孝妇河、猪龙河、乌河均遭到严重污染,截流改道汇入小清河。因缺少水源补给和大面积围湖造田,马踏湖湿地面积逐步萎缩,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湖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含量最高时达到1000mg/L左右,是地表Ⅴ类水标准的25倍。

为恢复马踏湖生态环境,近年来,淄博市按照“治用保”思路对马踏湖及上游河流开展科学整治。治,指实施全过程水污染防治;用,指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指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用保”系统治污,以治控源,以用减排,以保促净,有效缓解了流域治污压力,使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地区解决流域污染问题成为可能。

深入“治”,将全域水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布局,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

2015年以来,淄博市委、市政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着力推进生态淄博建设,全面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将马踏湖及其上游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治理。

实施工业源头治理。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近年来全市关停各类化工、造纸、印染等涉水企业265家,取缔“小散乱污”企业9500多家。优化园区布局,新上项目一律进入工业园区,原有企业逐步实施搬迁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工业污水退城。以水环境质量标准倒逼企业直排标准,直排企业一律执行COD≤40mg/L、氨氮≤2mg/L标准。率先开展高盐水治理,对32家企业开展全盐量综合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如桓台县严格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全县98%以上的耕地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3万余亩,滴灌、喷灌面积10余万亩,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

抓好生活污染点源治理。针对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网覆盖率低和雨污分流不彻底问题,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工程及清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建成区、城郊镇办及重点镇办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按照区域环境容量确定提标标准,加强入河排污口封堵,市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联合组织对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工业、生活及雨污混排口进行全面排查,通过封堵、截污和建设污水处理站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累计封堵入河排污口876处。

淄博市牢牢把握污水不达标不能排放这一原则,重点针对工业、农业、城乡居民生活三个领域,加严标准,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经过治理,2015年全市主要河流实现省政府确定的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2018年7处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均值COD25.2mg/L、氨氮0.76mg/L,同比改善3.92%,实现了水质持续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加严标准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发展,反而推动淄博市实现动能转换。一批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被淘汰或压减产能,以污染严重的建陶行业为例,共涉及204家企业348个项目(生产线),现已关停140家企业208条生产线,为优势产能腾出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通过抓生态建设,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淄博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位次大幅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也在逐渐转好,证明了抓好生态环保工作不仅不会妨碍经济发展,而且只会促进、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突出“用”,实现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

淄博是全国110座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9,水资源对于淄博来说尤为珍贵。党的十八大以来,淄博市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和治河新理念,不断深入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供水模式,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使得原本水资源匮乏的淄博处处草木葱茏,水映蓝天,为古老的淄博大地增添了无限活力。

以生态治河、还清水质为重点,完善生态水系布局。在生态水系建设上,淄博市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市主要河湖的互连互通,实现上游“两库相连、三河相通”,中游“八河连通、六水共用、清水润城”,下游桓台县河河相连、河湖相连、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的生态水系圈。同时,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各类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每打造一条水系,就缓解一方供水矛盾,改善一方生态环境,确保一方防汛安全。

围绕水资源高效利用,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矿坑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修订《淄博市节约用水办法》,规定市、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综合规划,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节约用水规划。编制城乡规划、区域和行业发展规划,应当包含节约用水的内容。城镇基础设施应当配套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再生水供水管网。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再生水输配管网。工业集聚区、化工园区等应当统筹规划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系统,推广串联用水、再生水回收利用等节水技术,并明确了高耗水企业生产用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建筑施工、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用水情形应当优先使用再生水。对有条件利用再生水而不利用的,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核减其他水源用水计划指标。

完善“保”,通过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

淄博在“保”字上做足文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构建沿河环湖大生态带,提升了流域环境承载力。

打造“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在孝妇河、猪龙河和乌河河道周边适宜区域,以“EPC总承包”模式合理、迅速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目前已建设湿地11000余亩,包括潜流湿地1290亩,表流湿地4547亩以及河道湿地。人工湿地综合效应显著,湿地净化水在涵养水源、地下水位回升、防洪排涝、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湿地净化实现入河水质达到COD≤20mg/L、氨氮≤1mg/L,大幅提高了入河水质,在显著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形成覆盖全市的地下水入渗补源网络,使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呈现城河相伴、水绿交融的新面貌。

着力打造融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河流。突出点源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结合、河流治理与岸上景观塑造相结合,对淄博的母亲河孝妇河实施全域治理,编制了“治用保”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投资15亿元实施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6大类46项重点工程。在其流经的主城区建设孝妇河湿地公园,投资21亿元,建设面积4平方公里,形成7.3公里、2500亩的水面景观。投资130亿元对孝妇河、猪龙河、乌河等水系实施河道清淤、管网改造、生态治理和景观塑造,累计整治河道200多公里,清淤和扩挖渣土512万立方米,建设大型湿地公园7处,累计蓄水面积8000亩,蓄水量1500万立方米,在河道两侧修建道路和绿化,实施景观塑造。实施马踏湖、五阳湖等湖泊生态修复,其中投资4.3亿元实施马踏湖生态蓄水工程和入湖口人工湿地建设,恢复了明晃晃的大水面。

同步生态修复,搭建亲水休闲宜居高地。如桓台县充分挖掘湿地综合效益,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立马踏湖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以建设江北最佳湿地度假休闲地为目标,将马踏湖打造成为集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湿地体验、人文艺术传播、养生农耕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度假区。同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水系景观完善城乡规划,依托水系景观带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展现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城乡环境。

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全过程管控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组织领导。先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生态淄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淄博市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淄博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关于加强生态淄博建设督查问责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

加严督导问责。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症结,倒逼各项工作按期保质推进,不能年底再算总账。市政府印发了《淄博市环境保护约谈办法》,规定了8种由市政府约谈的情形。对因态度不端正、措施不落实、工作不到位等导致出现问题的,从严从重处理。

落实河湖长制。淄博市聚焦责任落实,加力推动实行河长制湖长制,系统化构建河湖管护长效机制。成立河湖管理委员会,明确市、县、镇、村四级主要负责人为“河长”。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力量资源,统筹推进工作,实现了水环境治理由单纯河道治理向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转变。

淄博市作为我国北方一座缺水的重化工业城市,因地制宜地将“治用保”系统治污策略运用到马踏湖流域治理之中,加强源头污染全过程防治,推动流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入湖河流不同区段建设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和生态修复工程,打造“点源-城镇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治污综合体,形成了系统推进的治污工作机制,比较有效地破解了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导致的流域污染问题,给人很多启迪:流域水环境治理,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强调“共治”;既要做好减排降污的“减法”,又要做好生态修复的“加法”;要有系统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克服“反复治、治反复”怪圈。

责任编辑:刘光博

新时代民营经济观察:“造血式”产业扶贫为乡村引“活水” 所罗门群岛:承诺不再同台湾当局发生任何官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