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漠礼赞——“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2019年5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军在青海油田生产一线调研中,高度赞扬了青海石油人扎根高原、砥砺奋进、奉献油气的情怀,并希望油田干部员工持续站位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继续发扬新青海精神和中国石油优良传统,传承青海油田历史荣光,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正值全省上下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期。为此,青海省委宣传部迅速做出安排部署,组织中央驻青媒体以及省垣主要媒体,深入冷湖、花土沟、涩北等生产一线,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建千万”主题采访活动。本报记者零距离体验青海石油人生产生活场景和为油实干的奉献情怀,推出《青海油田主题采访活动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白天与空山为伴,夜晚望星空浩瀚;把生命的蓝图定格在荒原沙滩,把青春的岁月奉献给戈壁瀚海。”——青海油田文化墙上的诗歌。
初到青海油田的人,第一感觉一定是荒凉。诚然,剧烈的地质活动将柴达木变成一个聚宝盆的同时,也让它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个中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田,成千上万的拓荒者,在此谱写了石油人最壮丽的诗篇,诞生了许多悲壮的故事,已永远地熔铸在这荒凉的土地上,萦绕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热土
风雨兼程,澎湃向前。自从走进柴达木盆地,采访团一行几乎一直在路上……这对青海石油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早上从敦煌出发,汽车在茫茫戈壁中颠簸了近5小时,终于到达曾经的青海油田驻地——冷湖老基地,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满目凋零,诉说着一段辉煌历史。
这是老一辈石油人打造的奇迹,曾经见证了激情燃烧的石油会战岁月。
据冷湖油田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1954年,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垦荒者,在这里,他们凭着“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战沙漠,渴了抓把昆仑雪,饿了啃口青稞馍”的革命干劲,发现了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
1958年,冷湖地中四井创下日喷原油800吨的高产纪录,成为了青海油田跻身于当时国内四大油田之列的永久标志。
“英雄地中四,美名天下扬”。由此,冷湖油田成为我国当时四大油田之一,中国的地图上也从此有了——冷湖镇,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们常常回忆到,冷湖最辉煌的时候生活着将近六万人。
1992年,为改善油田职工家属的生活居住环境,油田的生产生活基地从冷湖和花土沟搬迁到敦煌。如今20多年过去了,老基地日渐荒芜,在这里成长起来的油田职工子女现在大部分都已成为油田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过去的地窝子、老四合院已成为他们脑海中永久的记忆。
同行的青海油田职工说,不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油田职工或家属,经常专门回到这里,寻找当年生活过的痕迹,他们在住过的房前、上过课的教室前、上过班的工房前,回想着往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乡愁和青海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六十四载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中,更有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发展硕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海石油人东征西战八百里瀚海,相继发现了涩北气田和尕斯库勒油田,催生了国内第四大天然气区和柴达木历史上第一个亿吨级油田;
从八九十年代开始,青海油田原油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成就了青海石油人建设高原大油田的第一个梦想;
此后,又相继发现了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英西、尖北、英中等新的油气田,青海油田再次迎来了油气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年产油气当量在700万吨的基准上持续攀升,坚定了青海石油人建成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信心和决心。
这是青海石油人抛洒青春的红色热土。在这生命的禁区,有多少人为了青海石油事业永远地留在了这茫茫戈壁滩。
走进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一座高达12米的纪念碑矗立于茫茫戈壁滩,碑身正面写着“为发展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公墓庄严、肃程、凝重,这里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
据介绍,1976年11月4日,原青海油田副局长薛崇仁在涩北地区组织天然气勘探会战时,涩深15井闸门刚一打开,一股强大气流冲出放喷管线扑向现场工作人员,薛崇仁等6位同志顷刻间便倒在了血泊中。
为纪念献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筹建了冷湖四号公墓,以此纪念柴达木石油先烈们献身石油的豪情壮志,歌颂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40多年来,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百折不挠、战天斗地。
随着勘探开发面积不断扩大,如今,青海油田已形成冷湖、茫崖、大柴旦三大产油区,敦煌、花土沟、格尔木三大生产保障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40亿吨,生产油气1.24亿吨,实现收入3688亿元,连续23年保持青海省第一利税大户和财政支柱企业地位,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铁军
“铁的信念,为油而战;铁的纪律,令行禁止;铁的作风,攻坚啃硬;铁的队伍,和谐奋进;铁的指标,行业领先!”车轮带起的尘土还未散去,一个个响亮的声音便从远处传来。
海拔3430米的狮20井,位于高原戈壁柴达木盆地西部英西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采油井。
行走在柴达木盆地,只要能看见高耸的油井,那里一定会有钢铁般的队伍,会听到这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这是被青海油田职工公认为最艰苦的一支队伍——井下作业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只要你在油田看到那些衣服最脏、浑身油污的人,那肯定是我们井下作业队的职工。”
井下作业公司党委书记、经理盛国青介绍说,这几年井下压裂施工任务从原来的一天施工一口井,发展到今年的一天多井同时施工,工作量大幅增加,仅2018年,施工总量就达到前5年的总和,这背后是井下各条战线干部员工顶风冒雪、甚至奉献牺牲换来的。
“‘五铁’精神是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高原铁军助力千万吨目标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高地,几十年的创业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越是艰苦越需要有这一种精神。”
盛国青说,井下行业风险高,安全问题始终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任何对制度的不执行、对纪律的不遵守都有可能酿成大祸,为此,我们培育了以“五铁”为核心的高原铁军文化,以铁的纪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发干劲,确保施工安全顺利。
2017年12月,狮58井在钻井过程中突发溢流险情,油田上下拉响了井控遭遇战的警报。接到命令后,公司第一时间组织突击队奔赴现场,在点火放喷时,火势铺天盖地,辐射温度极高,施工管线靠近火焰一侧的保温层瞬间融化,井场唯一的出入口也被大火隔断。
“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硫化氢浓度非常高,只要吸入一口就会致人瞬间死亡,突击队成员一直背着11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身上还装着毛巾、干粮和矿泉水,饿了掏出来咬一口,困了靠山坡眯一会,在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条件下,他们一干就是10个昼夜,直到险情解除。”回忆起这段往事,盛国青仍然心有余悸。
险情就是命令。在这场生死考验中,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高温炙烤、疲倦至极,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没有一个人离开岗位半步,正是有铁的纪律作保证,井下作业队伍才能敢上刀山,敢闯火海。
“高温、沙尘暴等等,在我们井下铁人面前不值一提,‘脏苦累险’就是我们的代名词,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不畏艰苦,有了不菲的成绩,油管工作量连续5年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自主形成了30多项工艺技术,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列为油管作业示范单位。”盛国青说话间严肃而又自信。
盛国青,这位自1987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井下作业公司工作的“油二代”,见证了青海油田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几十年艰苦的井下作业环境,练就了他说话做事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也是油田出了名的“铁人”。
“说起我们井下铁军的英雄事迹,不得不提起赵科。”
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王楠说道,去年7月底,在公司最忙碌的施工期,井下压裂指挥赵科强忍疼痛坚守岗位,整整坚持了7天,最终,在无法正常走路的情况下被同事们送回到敦煌基地。
经检查,赵科被确诊为“腿部动脉血管堵塞”,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想保命必须马上截肢,没有其他选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和手术之后的疼痛,赵科没有一丝一毫的消极情绪,麻醉昏迷期间,他还在模糊的意识中问道:“罐区液量还有多少?还够不够?”
在经过近半年的康复训练后,目前赵科已经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岗前他对他的大队长说:“现在虽然装上了假肢,但是我还可以干活,和大家一起工作什么烦恼也没了,比待在家里好。”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就是荒凉戈壁上的高原铁军。
64年来,这支井下作业队伍不讲条件、甘于奉献,他们在艰苦的环境和长期的实践中探索磨练,他们始终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在打造高原铁军的进程中,唱响了为油而战的嘹亮军歌。
旗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青海油田推进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工作中,采油三厂开展的一个党支部创建一个工作品牌活动,让每一个党支部在安全生产经营的‘比赛场’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谈起党建工作情况,采油三厂党委书记梁宏富自豪地说道。
8月17日,采访团一行走进生机勃勃的狮子沟作业现场,鲜红的党旗迎风招展;党徽闪耀,随处可见党员的身影。
狮子沟作业区位于柴达木盆地最西端,常年高寒缺氧、风沙肆虐。放眼望去,群山起伏,延绵数百公里,一代代石油人正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昼夜鏖战,创造出了石油勘探开发海拔最高、地质情况最复杂、工作条件最艰苦、工程技术难度最大、油气储存条件最特殊的“五最”奇迹,这就是英雄岭。
英雄岭因青海石油人而得名。以此为地标,青海油田相继发现了英西、英中、英北等油气藏,累计发现油气三级地质储量数亿吨,如今,青海油田加快提质增效步伐,这里又成为青海省走向千万吨级超大油田的新起点。
“狮子沟采油作业区是采油三厂的主力单位,主要负责英西油田的原油生产,2015年以来共产生了七口日产千吨的高产井,被不少石油勘探专家誉为高原上的高原,云彩上的战场。”
梁宏富说道,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英西油田连续捕获7口千吨高产井过程中,每一名党员把“榜样”和“匠心”结合起来,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例如,狮210井正式投产时,现场油流奔腾,车流如梭,采油班长孙宝带领班组成员拼尽全力勇擒油龙,连续工作了36小时,直到半夜还不肯下一线,继续指挥来往车辆装油,后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劳模称号;
在狮子沟高含盐油井维护方式探索与优化中,各作业队通过党员活动日召集党员探讨解决方案,成功解决了油井高含盐、易结晶、抽油杆卡或泵卡现象,延长了检泵周期,提高了原油产量;
在狮210井复产过程中,狮子沟采油作业区党员干部轮流值班,连续奋战17个日夜,确保了狮210井正常生产,没有一个同志叫苦喊累……
据了解,2018年以来,厂党委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党员攻关”、“技术创新”等各项活动,号召党员干部急难险重始终冲锋在前,不断涌现的“英雄班”、“英雄事”成为油田职工争相学习的典型代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凸显。
走进作业区北山一站,党员活动室内,安全警示牌上显示着该站安全运行天数,作业区副经理张少鑫笑着说,在青海油田,几乎每一个作业单位都有这样的警示牌,这是石油工人安全生产的里程碑。
北山一站位于花土沟油田北部,日产原油154吨,全站28名职工当中有9名女职工,工作中,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女职工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干在前、走在先,该站先后荣获青海省总工会“红旗班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标杆班组”等荣誉称号。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人都佩戴着不同颜色的袖标,狮子沟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武怀斌介绍说,袖标安全提示是采油三厂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红色袖标代表党员,黄色代表技术能手,此举有效杜绝了党员和技术能手在工作中推诿现象。
在这种党员引领班组尽职尽责的氛围里,每天都会有十条隐虑线索在拉网式排查中暴露出来,活动开展至今共排查各类隐虑近万项,整改率为100%,工作效率成倍提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里眼”。
花土沟采油作业区班长王生顺,常年坚持生产组织立足“早”,处理问题立足“快”,措施效果立足“实”,摸索总结出的“五生五顺”工作法,有力促进了作业区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该班组被油田命名为“王生顺班组”。
武怀斌说,随着青海油田大党建工作以及“狮20井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等党建特色品牌的不断发力,几年来,同行业单位不断组织员工前来参观学习,不少人参观了狮20井后感慨万分,纷纷说道:“英雄岭上青海油田人真英雄!”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们用车轮丈量这段创业历程,在聆听中感受他们与黄沙为伴的艰辛,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用这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平淡”,诠释着“柴达木石油精神”的内涵。看那红黄相间的采油树间,巍巍钻塔是青海石油人探索奋进的铮铮铁骨,忙碌的采油工身影,是戈壁滩上最美的风景。(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