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鳒鱼洲再出发①|湾区时代,东莞呼唤一座文化新地标
■鳒鱼洲将打造成为“东莞文化新地标”记者郑志波摄
编者按
鳒鱼洲,始于1979年。历经40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过去,它是我市早期工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是“东莞奇迹”发展史上的重要缩影,承载着东莞人的美好记忆。现在,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城市愿景下,鳒鱼洲再次扬帆起航,一座新的文化地标,隐约可见。
今日起,本报将推出“鳒鱼洲,再出发”系列专题,了解它的前生今世,以及未来如何蝶变!
百年可园,静立城市一隅,展示着岭南园林之精巧灵动;
千年西城楼,魏然伫立城头,深情守望着喧嚣的车水马龙;
黄旗山上,大红灯笼高高挂,
满眼湖光山色、亭台楼榭、绿荫漫道,书写着都市人的岁月静好;
珠江入海口,威远炮台枕涛声,
抚手斑斑锈迹和断壁残骸,讲述着近代史上一个民族的不屈抗争。
……
当你漫步于一座城市,不仅能发现和体验蕴含其中的美好与愉悦,还能细细品味到城市的深邃、厚重、独特的精神与灵魂,获得激情、力量、思考和启发,我想,你触摸到的,一定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而向你传递这份精神与灵魂的,便是“文化地标”。
城市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既是人们高效组织生产的空间,更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家园,是凝聚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和标志,它有精神、有内涵、有个性、有感情,是活生生存留于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热度、岁月痕迹和文化的积淀。
“文化地标”,记录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的形态、城市的产业和城市的文化,构成了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个性图谱。尤其是城市文化,就像城市的DNA一样,成为甄别城市个性的主要标志和魅力源泉。
而一座城市中,最能体现城市文化传承的,便是那些经过时代的考验,具有稳定的传承性、丰富的文化内涵、能长久存留在人心中的“城市地标”,正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罗浮宫等之于巴黎,故宫、长城、天安门之于北京……它们使城市富有独特的内涵与标识性,散发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文化地标,就是这个灵魂的外化物和可视符号。”
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遗址,记录了五千年前先民们的繁衍生息;迎恩门城楼见证了东莞人民抗击倭寇的战场第一线;虎门海角的威远炮台,至今还回荡着鸦片战争中留下的隆隆炮响;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可园又守护了风雨飘摇中的一方静谧……
近代东莞,不仅承载着千年来的奋发昂扬,也将敢为人先、开放创新、厚德务实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根植于这片土地。1978年9月,中国内地第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就此拉开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城市不说话,鳒鱼洲的树影参差婆娑,静静蚀刻在老厂房斑驳的墙面上。
“文化地标”,见证着城市的生长
历史变迁,是推送城市孜孜不倦生长的原生力量。
城市是一个无时无刻都在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地丰盈、聚合和嬗变中。随之而变的城市文化地标,也如夜空星辰般起伏交辉。
1980年到2018年,东莞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26倍。这个数字在中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是第二名的三倍还多。东莞只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名城,一度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成为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基本发展路线。
30多年的跌宕起伏,又在东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印记?我们有了灯红酒绿的下坝坊、有了时尚潮流的国贸城,玉兰大剧院孕育了中国第一部原创音乐剧《蝶》,更让东莞有了“中国音乐剧之都”的美名。然而30多年的时间,理应沉淀下更多、更丰厚的记忆。
城市不说话,鳒鱼洲的烟囱早已沉寂,迷蒙的水汽中,间或飞过一只白鸟。
“文化地标”,引领着城市的风向
今天之东莞,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机遇期,举全力参与大湾区建设、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洪流。
“粤港澳大湾区,是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当我们看到,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从巴黎、伦敦逐渐转移到纽约、东京时,我们不能单纯从经济或产业的角度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还要从城市发展与文化构建的角度来审视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不久前闭幕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这样认为。
但是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才能为东莞持续的开放、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持久的动力?怎样的文化氛围,才能够对东莞汇集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产生持续的吸引力?什么样的独特气质,才能让东莞尽显魅力、脱颖而出,匹配得上“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一百年前的上海,百乐门成为了纸醉金迷的最中心;
二十年前的北京, 798艺术区汇聚了大片恣肆的创作欲;
而今天的东莞……
是的,我们已经听到了:湾区新时代,东莞正在呼唤一座“文化新地标”——它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卓尔不群;它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融入新的文化内涵、承担着新的时代使命、展示着新的城市气息、引领着新的发展未来。
城市不说话,鳒鱼洲的土壤安静如昔,透雨过后,青草在发它的芽。
记者钟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