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朱弥陀子、罗祥古老、王小曾女……他们是谁?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他们?
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新长征路上,不能忘记先烈们曾经的奋斗和牺牲。
朱弥陀子、罗祥古老、王小曾女、刘小子女、修马金子、刘马福寿、赖满妹老、马玉哩子、黄水金生……这是一份镌刻在广西灌阳县一座红军纪念园石墙上的名字,一共3000多人。85年前,就是这些名字“奇怪”的红军勇士,用鲜血保卫红军主力长征。史料披露,在新圩阻击战中,红军损失3500多人。当地群众不希望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因此多年来各方不断努力,尽可能找到所有牺牲在此的红军英烈名字。
这些名字之所以看上去很“奇怪”,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当时在福建和江西等地,参加红军的都是穷苦百姓,其父辈没什么文化,起的名字很朴素。有的是父姓加母姓,再加一个可以表明孩子特征的名,如“黎马子妹”“林李妹子”“朱陈生保”;有的可能就是按照孩子的排行,如“马二二”“戴七子”“胡九子”;还有的可能与他的个人特征或生活经历有关,如“刘矮子”“刘马养”。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维系着一个家庭;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讲述着一个令人难忘的生动故事;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着一双双年复一年站在村口盼归的眼睛……
寻找每一个红军英烈的名字,既是为了给每一个红军英烈的家庭亲人以最庄重的交代,也是为了给每一位红军英烈以最暖心的慰藉,更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每一位红军英烈的最崇高敬礼!我们寻找每一个英烈的名字,缅怀他们、崇敬他们,就是因为他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能够在每一次的寻找中,在其生长、生活及长眠之地,切身感受到精神的洗礼与信仰的锻造。
想起2010年5月的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作家余华去了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他很感慨犹太人在记录民族大劫难时所做的仔细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杀害了600多万犹太人,但他们已经收集到了400多万人的名字、生前的物证,还有亲友们的物证。”余华觉得,所有的遇难者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死亡数字,而是真实生活过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名字、照片、生前用品则是他们存在的见证,这些东西比数字更震撼人的内心。犹太人对那些被纳粹杀害的同胞的名字、照片、生前用品的收集,如此良苦用心,不就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记住历史上曾经最为屈辱的一幕吗?不也是为了通过民族大劫难的记录而唤醒人们的良知进而避免悲剧的再次重演吗?犹太人对被杀害的同胞都能做得如此用心用功,我们对待那些红军英烈,不是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国家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当下,极少数人抹黑恶搞历史的事时有发生,我们强调对先烈们的祭奠,正是基于对正义的护卫,对共产党人初心的守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新长征路上,不能忘记先烈们曾经的奋斗和牺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找红军英烈名字的行为,不仅诠释着后人们并没有淡忘红军英烈曾经的流血牺牲,而且更是多了一层家国意味,彰显着一代又一代人沿着红军先烈的足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冲锋陷阵、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栏目主编:王珍文字编辑:王珍题图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