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追逐美元高息债,牵动“钱紧”敏感神经

日期:07-10
房企中资

原标题:房企追逐美元高息债,牵动“钱紧”敏感神经

美元债利率不断走高,反映的是中资房企面临巨大的资金流动性压力,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属短视,存在很大后顾之忧。

房企追逐美元高息债,牵动“钱紧”敏感神经

6月下旬以来,多家中资港股地产企业发布关于“发行美元高息票据”的信息。6月25日,佳兆业物业(02168.HK)宣布,同时发行额外2022年到期的2亿美元、利率11.25%的优先票据及2023年到期的3亿美元、利率11.5%的优先票据,并分别与2022年到期的3.5亿美元、利率11.25%的优先票据以及2023年到期的4亿美元、利率11.5%的优先票据合并形成单一系列。6月26日,弘阳地产(01996.HK)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于2022年10月到期的2.5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10.5%。6月28日,阳光100中国(02608)公告称,拟发行2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11.5%。

这只是近期中资房企追捧美元高息债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房企的追捧下,美元票据的票面利率已从2019年一季度的不足6%快速飙升至10%之上,部分中小型房企发行的美元票据最高已达15.5%。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期间,中资企业美元债的发行利率大多处在2%至4%之间。2017年、2018年利率水平在4%以下的中资美元债占比分别为57%与35.7%,呈逐年下降趋势;发行利率超过8%的占比分别为14.4%、29.2%,呈快速上涨趋势。

美元债利率飙高的背后,折射出中资企业对美元债的需求在不断膨胀,尤以中资房企最甚,成为推高美元债利率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国内房地产业融资链条不断收紧,美元债开始成为中资房企的“香饽饽”。一方面,中资房企借此获得维持生产经营的资金。另一方面,中资房企“拆东墙补西墙”,通过发行新的美元债来还旧债。国内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不断加码,导致房企资金结构发生改变。一方面,金融市场融资渠道被大幅收缩;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取而代之成为房企主要融资渠道。

房地产调控周期的不确定性,正在不断消耗市场预期,导致房地产市场每况愈下,房企回款和还款压力日益增大。截至2018年底,中资房企的有息负债超过19万亿元。从还款期限看,2019年至2021年是房企有息负债的集中兑付期。

绝大多数中资地产企业发行高息美元债,都是源于资金面压力。但是,利用高息美元债来解燃眉之急,只是在饮鸩止渴,未来将面临巨大的违约和延期压力。另外,也有一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中资房企加入发行美元债的队伍,目的是为了建立离岸市场信用。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这两类行为都加速了中资美元债利率的上升。

由于供给主体良莠不齐,美元债的债券评级正在逐渐失去参考意义,短期美元债的表现尤为直接。截至2019年1月31日,在已发行的1560只中资美元债中,有1164只未获评级,占比近3/4;从发行额来看,未获评级的美元债占比近70%。

美元债利率不断走高,反映的是中资房企面临巨大的资金流动性压力,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属短视,存在很大后顾之忧。截至2019年初,国内存量美元债约为7173亿美元,2019年至2023年将迎来美元债兑付高峰期,一旦美元债与境内债偿还期发生重叠,部分企业或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对此,不仅发行美元债的企业需要反思,国内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也值得警惕,可考虑通过定向释放流动性的方式,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能锁定可观的收益,避免中资企业的“肥水”只流向“外人的田”,一旦发生违约风险,最终还得自己来收拾“残局”。

□盘和林(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编辑汪世军校对杨许丽

信托资金加码房地产,不要错把风险当机会 康得新坐实信披违法,严打造假需对症下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