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康得新坐实信披违法,严打造假需对症下药
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尽快启动民事赔偿机制,让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上演122亿元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闹剧,康得新最终还是“摊上大事了”。经证监会调查,康得新涉嫌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共虚增利润总额达119亿元。证监会拟决定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人员进行顶格处罚,对实控人等责任人员拟采取终身(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深交所表示,如证监会对康得新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将第一时间启动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流程。
根据康得新披露的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除了虚增119亿元利润外,康得新还涉嫌多宗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未在年报中如实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未在年报中披露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的关联交易情况、未及时披露及未在年报中披露为控股股东提供关联担保的情况等。康得新的上述行为,最终导致其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并导致重大违法行为的产生。
除了康得新外,近年来A股市场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且大都性质严重,情节恶劣,影响极坏。例如,万福生科案、欣泰电气案、尔康制药案、雅百特案等,可谓家家都是“大手笔”。这些造假公司在丑行败露的同时,给投资者造成惨重的损失,令市场诚信遭遇莫大损害。
A股上市公司频现财务造假事件值得深思。康得新造假事件发生在2014年10月份,恰逢证监会启动退市制度改革、实施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期间,康得新的财务造假行为无异于顶风作案。
综合上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可以发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重视。一是为了维持上市地位而造假。根据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风险警示,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连续四年亏损将终止上市。某些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风险警示或规避退市风险,经常会在财务数据上做文章。
二是为再融资而造假。报表好看、业绩靓丽,有利于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既可借此提高发行价格,又能让再融资顺利实施。因此,某些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上市公司,经常会在财务数据上动歪脑筋。康得新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2015年在年报中虚增利润23.81亿元,并在当年12月17日披露定增预案,最终在2016年10月成功实施定增,融资48亿元。如果康得新2015年披露的季报、半年报都是真实准确的,其定增融资方案或许不可能顺利成行,更别说融到48亿元的巨资了。
三是通过财务造假从市场中窃取利益,典型案例为山东墨龙。2016年,山东墨龙在三季报中预计全年盈利,且同比将增长102.31%至104.62%。该消息直接刺激股价大涨,实控人父子却趁机大肆减持套现。在减持完成后,上市公司公告称,预计2016年全年亏损4.8亿元至6.3亿元。“变脸”公告一出,股价应声而落。
A股市场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主要是因违规成本过低的影响。一些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的顶格罚款不过60万元,与其得到的巨大利益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根本不具备任何威慑力,达不到惩罚的效果。像尔康制药这类严重造假的上市公司,居然没有被退市处理,对上市公司与相关责任人也只是一“罚”了之,如何能对其他上市公司起到警示效果?
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需要监管层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尽快启动民事赔偿机制,让违法违规者得不偿失,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也是针对造假者的目的予以对症下药。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编辑汪世军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