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日期:06-12
王超电影赵捷

原标题: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对待他人生命的麻木,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王超说,对生命的漠视,是由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敏感消失得太快。作为导演,他希望从小说和电影中探讨的,正是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怎么唤醒内心的敏感部分?怎么触碰生命中将死的、渐渐麻木的部分?在这个电影里,这可能要略大于表面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故事。这是电影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这部曾经号称“内地第一部过审可以公映的”同性片,在一年前上映以后,《寻找罗麦》遭遇到了票房滑铁卢。豆瓣评分也是低开低走,从4.9一路下滑。截至2019年6月9日,可以看到,有5290人在豆瓣对这部影片进行了评价,评分是4.4,“失望”是评价里提到最多的字眼。

《寻找罗麦》上映于去年四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经历过一次导致少年意外死亡的车祸之后,相识已久的赵捷和罗麦逐渐产生罅隙。事后,罗麦去了西藏,希望可以寻找平静、洗清罪孽、完成救赎,不料却遭遇一场雪崩而遇难。罗麦走后,赵捷也踏入了这段象征涅槃与救赎的莲花之旅。影片一开场,就是赵捷将罗麦的骨灰带回法国,然后据此展开回忆。

在近日于河北省廊坊市七修书院举行的第六代导演王超《寻找罗麦》电影放映分享会上,王超和现场观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谈及了自己从创作小说《去了西藏》到将其改编成电影《寻找罗麦》的创作历程及相关思考。时隔一年重温这部影片,王超直言“这次再看感受不尽相同”。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上映时隔一年,导演王超(前排居右)与观众们一同观看了由自己执导的影片《寻找罗麦》。

“电影里我更加尊敬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内心里对道德的抉择、对生命的负疚意识也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动力。”在放映结束后的现场交流分享中,王超坦言这并不容易,“一般电影里表现一个故事很容易,表达内心,尤其是表达内心中微妙的那一部分很难。”

社会中的很多事情到底跟我们有没有关系?这是王超的思考,“在现场看到一个倒下的人,你都不敢去扶了,不该你摊上的你摊上了。在这个时代去讨论这份敏感,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多余。但是,正因为这份敏感在这个时代消失得非常快,才有很多对生命的漠然。”

在电影里,我希望看到更加实质的关系

十八年前,因为首部执导的电影《安阳婴儿》,王超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这部影片最终入围第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还获得了第37届美国芝加哥影展国际影评人奖、美国圣巴巴拉影展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影片为他赢得了天才作家、天才导演的评价,也让他成为了受国际电影节持续关注的导演。

这之后,《日日夜夜》获得第26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江城夏日》获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大奖;2014年执导的《幻想曲》入围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展映等。

然而,争议的声音也从来不曾缺少。特别是在《寻找罗麦》上映以后,这种声音达到了一种顶点,一边倒式的差评让这部影片处在被审视的位置。最大的争议,当然集中在这究竟是否是一部同性恋影片,以至于很多来观看该片的人,似乎更期望看到一部中国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剧照。

“我们可以让内心更加的宽广一些,更加的容纳一些,让爱变得更加的丰厚,更加的敏感。”在分享会的放映结束之后,王超讲述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和历程,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影片拍摄于2015年,2018年终获上映,“这部片子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是根据我好多年前的小说改的,那个小说叫《去了西藏》。”小说里,一起长大的赵捷和李亦,在目睹一场导致少年死亡的车祸之后渐行渐远。李亦良心难安去了西藏旅行,故事的最后,赵捷去西藏领回李亦的骨灰,并代替他去追寻灵魂的归宿。

王超说自己探讨了一个生命遇到的道德悖论,导致少年死亡的车祸虽然与主人公没有直接关系,法律上他们没有责任,但内心里的负疚却无法逃离。两个好友因为这件事情产生了分歧,其中一个人想要去西藏散心,但没想到却遭遇了雪崩,这让另一个人更加内疚。

“电影里除了叙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性恋也好,异性恋也好,最终确认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性别,我们可以让内心更加的宽广一些、更加的容纳一些,让爱变得更加的丰厚、更加的敏感。”王超说,在小说中这种关系会更加单纯,而在电影里会更加希望看到他们实质的关系。

与小说相比,在电影中,两位中国青年变成了中国人赵捷和法国人罗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的故事,更不是电影上映前后网上和舆论以为的好像是同性恋的电影,真正进去的人会看懂我要表达的东西。”王超说,尽管影片被剪掉了一些内容,但事实上,在表达这部电影时,他用到了很多隐喻,而并非直接的叙述,比如《蝴蝶夫人》。

在王超看来,“《蝴蝶夫人》也是一个异国之恋,它是讲一个日本的艺伎怎么爱上美国的军官。最有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一直在延续这个电影之中。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感情,包括里面的藏戏《珠玛》,我仔细拍了这场藏戏,里面是很重要的互文。当他再次看见对方,演员把帘子拉下来的时候,他看到的是罗麦的脸。这种互文侥幸存在了,没办法剪掉。我认可这个版本,它最终主体要表达的部分都还在。”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电影《寻找罗麦》宣传海报(局部)。

这不是一部舆论以为的同性恋电影

“这可以说是我最想拍的一个电影,我始终不知道怎么把它转换成电影。”王超说,小说创作于十几年前,一直想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却始终找不到好的方式。

之所以将这部电影称为自己第一个想拍的电影,是因为王超一直在质疑自己,“我的八部电影,里面有三四部想表达自我。我一开始表现他人的光环,电影好像是成功的,但我一直在质疑自己,我有资格老关怀别人吗?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没有?我自己的问题其实更糟糕。这也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要弥补自己,拿别人的苦难和生活填补自己的空虚。”

王超一再强调,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并非影片的全部。他认为自己从没有丢掉他想要描述的生命主题,“比如主人公遇到一个陌生的少年从公交车上掉了下来,戴着一个棒球帽。等到了寺庙里,变成了一个小喇嘛,主人公把项链摆在小喇嘛的枕边,那是同一个演员演的,车祸少年和小喇嘛。”

在王超看来,罗麦追求赵捷“是注定的悲剧”,“是不可能的东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赵捷是异性恋,他有女朋友”。这些地方在影片中并不是特别清晰,但通过整部电影中的互文隐喻和两个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情感及细节动作都可以感受到,王超认为,这是“这个时代有的时候必须这么感知一些东西”。

王超坦言在拍摄《安阳婴儿》时,自己有时候并不相信演员,“我把演员当道具”。但在《寻找罗麦》中,王超选择“必须要相信演员”,“不是电影语言的问题,导演跟演员一起,最终你感受的是演员。”某些镜头语言一定是他和演员一块达到的,而他看到了这种呈现。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电影《安阳婴儿》剧照。

王超希望可以表现出电影里“性感的问题”,“我们看见罗麦是一个法国人,他的葬礼是天主教的葬礼,他到中国来,遇到了藏传佛教,这两个教是有交织、有距离的,他的自尽是不被天主教所允许的。所以(怎么处理)他的两个葬礼?怎么处理自己内心的负疚?他认为车祸少年的死跟他有关系,哪怕他是一个同性恋,但是也不小心跟以前的女友一夜情有了一个孩子。他坚决不敢要这个孩子,他认为他以前就杀过一个孩子,所以这个少年的死对他异常的敏感是有叠加作用的。”

在电影里,罗麦和赵捷两个男主人公仿佛人性正反两面,罗麦代表了“人性善”的一面,他还保持着单纯少年人的童真,向往单纯的情感付出。赵捷代表“人性恶”的一面,他有着七情六欲,享受着人世的繁华。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渐行渐远。因为一场车祸,罗麦为此自责,在去往西藏完成心灵救赎的旅途中死亡,赵捷在领回骨灰,在送罗麦回归故乡的过程中幡然悔悟,电影用一种倒叙形式,完成最终的叙事主题。

当下对他人生命的麻木已经“令人无法忍受”

在《寻找罗麦》中,王超希望关注到这个“越发冷漠”的社会,因为在他看来,“对待他人生命的麻木,已经到了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王超说,自己希望从小说和电影中探讨的,正是当下社会越来越严重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

“当有一部电影说要讲讲内心,那是很不讨巧的。”王超说,当电影在表达内心的时候,观众是一半一半的,”有一半人不敏感,对电影的前提不相信,这样的人是没法进入戏剧情境的,没法有代入感。只有心灵稍微不那么坚硬的,有柔软度的观众,是可以带进来的。”

《化城喻》的作者计文君在现场表示,自己是第二次看《寻找罗麦》这部电影,看出了很多第一次没有看出来的东西。“我这次看的时候看出一份表达的艰难,整个叙事过程处于极度克制的表达中。影片在重重的互文和隐喻中,本身也成为一个隐喻,这是一个关于强弱力量对比的隐喻,关于弱势的少数人群表达艰难的隐喻。性向不同的少数人、单身母亲与主流人群之间,罗麦和赵捷,都存在着这样的差异。但是无论身处何等艰难的处境,每个人都守住了自己的尊严,做到了很体面,展现了精神和人格的高贵,这份对人的意志、情感和人格的尊重,让我觉得十分可贵。”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电影《寻找罗麦》剧照。

“不像小说,电影里没有交代太多两人情感的基础。电影里更愿意看到一种碰撞,那个碰撞就是一个异性恋和一个同性恋之间的碰撞、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东方的宗教意识跟西方的宗教意识、甚至东方的歌剧跟西方的歌剧同一主题里的交融碰撞。”王超认为,正是这种碰撞,让影片中的许多事情变得戏剧化,“尽管这个旅途不是戏剧化的旅途,是一个某种意义上内在的公路片。”

“电影是在寻找中对彼此历史、情感的确认,寻找的路途自然延伸到他们的前史,主要是延伸到他们在巴黎的前史,罗麦和赵捷是在巴黎认识的,他们在巴黎就有一段情感的纠葛,而到结尾还延伸到罗麦少年时的前史。”王超谈到了小说和电影的另一大不同之处——小说没有刻意去讲“寻找”,就是两个人去了西藏,而电影则有了“寻找”的意思。“寻找”比“去”更有动态,更有戏剧性。

导演王超:对他人的漠视源于个体对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少

电影《寻找罗麦》海报。

《寻找罗麦》是王超从影以来投资最大的作品,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更是唯一一部他说出过要“豁出去拍的电影”,这当然和影片拍摄的艰难有很大关系,但更多的却是因为“这是一次创作上的冒险”,王超说,他之所以没有继续“老老实实讲一个底层的故事”,是因为这是“内在的情感的东西”,在他看来,这部电影是“一个很复杂的诗的电影”。

记者:何安安

编辑:杨司奇

校对:翟永军

受雷雨天气影响 首都机场取消26架次航班 南方多地现今年最强降雨过程 死亡人数升至49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