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今开通,周边市民抢先体验,全程约20分钟
摘要:“19分42秒。”崔女士精确计算着全程骑行时间,“有一段骑行的下坡路,坡不陡,不费力,觉得骑车还是挺快的。”自行车专用路在设计时,最大纵坡仅为2.1%。
今早7时,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许多市民和骑行爱好者提前齐聚这里,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把。
自行车专用道特别设置了潮汐车道。
自行车专用路起于昌平区同城街与文化路交叉路口,沿地铁13号线北侧布线,向西跨越回龙观、龙泽地铁站以及京藏高速、龙域东一路;继而下穿京包铁路,沿龙域环路北侧及西侧绿地至西二旗北路;终于海淀区后厂村路与上地西路交叉,与现况自行车系统相衔接,长度6.5公里。其中桥梁段长2.72公里,路基段长2.74公里,道路改造段长1.04公里,沿线设置进出口8处、养护工区1处、服务区1处,结合出入口分散设置驻车区。
市民在龙泽地铁站出入口,准备推行上桥,进入自行车专用路。
“我想给这条路起名蜿龙”
市民李先生家住文华东路龙跃苑小区,距自行车专用路起点仅400米。“从回龙观到西二旗这条路我走了13年。”李先生原工作单位位于西二旗软件园,距自行车专用路终点前行1公里多。虽然已离开西二旗工作,但他对这条通勤路线充满着感情。早晨8点刚过,李先生已经骑行了一个来回。
李先生曾尝试过各种交通工具上下班:坐地铁、开车、甚至走着。坐地铁太挤,开车太堵,后来他索性步行上班,还能锻炼身体。步行通勤时间大约在50分钟,开车堵起来也要45分钟。但在夏天步行上班,衣服都湿透了,走了两个星期后,他又回归到坐地铁、开车。
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
“今天骑了一圈,心旷神怡”,李先生说,“自行车专用道起到了分流的作用,驾驶机动车的市民有可能减少,机动车道也将不再拥堵,地铁也能不再拥挤。这个设计非常合理,这种自行车专用道理念应该在其他的城市提倡推广。”
李先生还为自行车专用道起了名字,名为“蜿龙”。他说:“回龙观地区的小区基本都有“龙’字,这条自行车道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旋在回龙观和西二旗之间。”
“路上骑过来有些晒”
市民崔女士家住回龙观新龙城小区,7月份起她将要在西二旗上班。今天她特意从新龙城小区骑行至文化路的起点,再沿自行车专用路骑行至西二旗北路终点,再折返回来,从龙泽地铁站出口回家。
“19分42秒。”崔女士精确计算着全程骑行时间,“有一段骑行的下坡路,坡不陡,不费力,觉得骑车还是挺快的。”自行车专用路在设计时,最大纵坡仅为2.1%。
跨越京藏高速后,一段蜿蜒的坡道。
在龙泽地铁站的出入口,因为架设了桥梁,还特意设置了自行车助力装置。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把。在上坡时,可以将自行车放在助力装置的卡槽上,通过机电设备助力,能够轻松将自行车推上桥梁。在下坡时,除了可以在正常自行车道上刹车推行,还可以将自行车推入带有阻力装置的卡槽内。自行车在下坡路被推入卡槽后,可以自主保持完全静止,极大地提高了推行的安全性。
市民在体验自行车助力装置。
同时,崔女士也为自行车专用路提出了建议,“如果满分10分,整体骑行体验我打8.5分吧。主要是这段路没有遮阳棚,没有树木,路上骑过来好晒呀。快到西二旗终点时,有一段小树林,稍微凉快一些了。”
其实,很多市民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记者沿路发现,自行车专用路两旁已经种植了植被,只是树木较小,还未能起到遮阴效果。还有市民提议,如果能像马拉松比赛路一样,每个一段距离加设喷雾装置,将会是一种好的降温和防晒方式。
“用起来就能找需求点和薄弱点”
市民王先生已退休在家,今早特意来自行车专用路感受了一下。“今天体验特别好,这条路为上班的人提供了方便,也为我这样退休的人提供了骑行锻炼的场地。但是这是新生事物,管理者和骑行者都要有个摸索的过程,随着使用就能找准需求点和薄弱点了:比如今天各个出入口有很多警察和协管,道路上自行车非常有序。今后怎么保证电动车能不上自行车专用道,这是个问题。”
他在骑行过程中,还特意去服务区看了看,“我开始以为是汽车高速服务区的迷你版,后来发现只有正在修建的厕所和展板。”实际上,自行车专用路的服务区还有预留,未来也许会有直饮水等装置。也有市民提议,如果在服务区设有阳光早餐等便民服务设施会更好。
服务区正在修建的公共卫生间。
记者还发现了在每个出入口都有自行车驻车区这一大亮点。轻巧美观的停车架、智能化立体停车位,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一改往日自行车停靠聚集区的混乱场面。
市民在自行车驻车区体验升降停车位。
栏目主编:樊江洪文字编辑:樊江洪题图来源:余晨扬摄
文内图:余晨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