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把思政课开进博物馆,带领孩子穿越符号的世界

日期:05-28
博物馆史家小学

原标题:史家小学把思政课开进博物馆,带领孩子穿越符号的世界

在敦煌壁画中探索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从古代服饰入手讨论礼仪和规则意识、用一座青铜犀牛尊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保护的思考……自2013年起,东城区史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郭志滨尝试引进博物馆资源,将书本上抽象的内容渗透在一段段博悟之旅中。

“怎么才能让思品课更加鲜活有趣?”从事一线教学26年,郭志滨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一般是通过讲名人、先烈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但郭志滨希望在课堂中引入新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为此,她尝试过带孩子们做新闻播报,进社区做社会调查等。“但这些还不够。”在郭志滨看来,小学思品课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健康、安全、礼仪等形形色色的主题,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怎么才能利用有限的课时上好这门课?经过多年的探索,郭志滨锁定了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你会发现这里什么都有,各种不同的教学主题和内容都可以和文物资源对接融合。”

比如,讲到环保这一主题,郭志滨给孩子们展示了一座精致的青铜犀牛尊。“这件2000多年前的文物如此栩栩如生,说明当时的工匠曾经亲眼见过犀牛,但是今天中国却没有犀牛,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犀牛为什么消失了?”带着这样的问题,郭志滨引导孩子们在史料中寻找答案。他们发现,古代犀牛角可以入药,犀牛皮还被做成战甲,从而推测出犀牛的消失与人类的猎杀不无关系。下课之前,孩子们感叹道:“我们不要再让更多的动物成为展品了。”在这个过程中,思品课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和一条条大道理,而是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但是,将思品课变成“博悟之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郭志滨坦言,思品课教师不是学考古或历史的,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短板”。

为此,史家小学请来博物馆和高校的专家为课程内容把关,以保障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与此同时,老师们自己也在想方设法补课充电。现在,看论文、刷博物馆已经成了郭志滨的习惯,她已经去过近百家博物馆,某个学期更是有60天都跑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她的带动下,史家小学的多位教师都对博物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些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郭志滨表示,希望把博物馆的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国家课程,带孩子们穿越符号的世界,走向真实的世界。

新京报记者冯倓秋校对柳宝庆

@所有干部 中央这条用人新规你懂了吗? 英媒:贸易冲突将加速中国向全球产业链高端布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