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辅助生殖技术“有温度”地造福患者——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黄国宁

日期:05-24
黄国宁辅助生殖技术妇幼保健院

原标题:让辅助生殖技术“有温度”地造福患者——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黄国宁

新华社重庆5月24日电题:让辅助生殖技术“有温度”地造福患者——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黄国宁

新华社记者李松

黄国宁研究的领域很前沿。作为人类辅助生殖领域的权威专家,他正带领团队攻坚一项名为“体外胚胎智能化评估”的研究项目。这项技术很神奇:以定时摄影的办法,采用无害光源,对培养箱内的胚胎每五分钟抓拍一组照片,结合其他大数据信息,智能化识别胚胎发育的参数细节。

这项技术也很实用:经过1年多的积累,胚胎发育的细节已呈现在三万多张图像里,这为胚胎发育机制研究,相关遗传性疾病的筛查、诊断等,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黄国宁从事人类辅助生殖研究20多年,目前带领的团队有近130人。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辅助生殖技术支撑下,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不孕不育门诊一年接诊患者近40万人次,每年有五六千名试管婴儿顺利诞生,试管婴儿成功率近60%,在中国西部处于领先水平。

如今不少看来已很平常,并在临床大量实施的辅助生殖技术,在当年刚起步时,却是需要历经艰难才能啃下的“硬骨头”。黄国宁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试管婴儿技术在国内刚起步,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几家医疗机构能使用。而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这项技术还处于空白状态。

“当时解决不孕不育症,除了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之外,能采用的其他手段都很有限,临床对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的需求很急迫。”在这种背景下,1995年,已做了10多年妇产科医生的黄国宁,将事业的重心转向科研领域,重点攻关试管婴儿技术。

最开始时,黄国宁团队只有4个人,在他们面前,要掌握的每项技术似乎都很棘手。以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为例,“一个精子头部直径只有几微米,操作者要在显微镜下将精子制动,并吸到专用显微穿刺针上,注入到卵子中,还要保证不破坏卵子结构……这个过程就如同‘在豆腐上绣花’,难度可想而知。”黄国宁告诉记者。

“解决这个难题,靠的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那时候通宵达旦泡在实验室里是一件寻常事,眼睛一直盯着显微镜,在一次次显微注射过程中,不断去纠正差错,寻找正确的手感。”黄国宁团队经过4个多月不断摸索,终于攻克了这一关键技术。

难关就靠着这样的努力一道一道闯过。在成熟掌握全套试管婴儿技术后,1997年,黄国宁团队培育的西南地区首例试管婴儿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诞生。在此之后,黄国宁科研攻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近些年,他带领团队围绕辅助生殖领域前沿动态,重点推动基因遗传疾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遗传性疾病筛查阻断等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科研教学之外,黄国宁的“老本行”也没落下。记者采访黄国宁时,他刚结束上午的门诊。现在,黄国宁一周要上三天门诊,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规矩”:每天门诊接诊患者一般控制在25人左右,这样每次能多留些时间与病患充分沟通交流。

“不孕不育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病人,他们一般年龄较大,要么是卵巢功能不好,要么是子宫条件不好……因各种原因暂时没法孕育后代,不少人备受煎熬。”黄国宁说,留出充足的时间与他们交流,除了在医疗上解疑释惑之外,还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做好心理疏导。

“对那些没能挂上号的患者,我也给导医有交代,可以有序到诊室来咨询,尽量不让患者空跑,满足他们的就医需求。”采访时,黄国宁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既搞科研,又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更能体会到医疗技术不能是“冷冰冰”的,医者应常怀一份仁心,通过手中的技术“有温度”地去造福患者,解除他们的痛苦。

贵州贞丰翻船事故已造成10人死亡仍有8人失联 类脑芯片亮相科技周 产品年底上市可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