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周刊:“一带一路”重绘世界科学地图

日期:05-06
自然一带一路中科院

原标题:《自然》周刊:“一带一路”重绘世界科学地图

参考消息网5月6日报道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1日发表专题文章称,中国大规模的“一带一路”倡议将重塑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

文章称,贸易是“一带一路”倡议最核心的关注点,但科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自然》周刊的一队记者动身出发,在“一带一路”倡议瞄准的各块大陆上,研究该倡议是如何塑造研究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在过去6个月中,他们采访了100多位研究人员、毕业生、决策者以及监督政府的组织,记录了中国的活动带来的光明前景以及潜在问题。

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

文章开头写道,2018年11月的一个寒冷早晨,阿什拉夫·伊斯兰身处距离他在温暖的孟加拉国的家人3000公里远的地方,滔滔不绝地谈论在北京遇到的科研机遇。

文章介绍,伊斯兰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技术。废水在孟加拉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他说:“我们在国内有良好的设施,但这里的设施与我以前使用过的完全不同。”

来自缅甸的博士生泰昂波正利用中国提供的奖学金,在北京研发利用微生物从低品位矿石中提取铜的方法。如果他的项目获得成功,可能有助于延长缅甸铜矿的寿命。研发取得突破还意味着他的国家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他自豪地说:“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文章称,泰昂波和伊斯兰是来自几十个国家的1300名研究生中的两位,他们在北京进行不超过4年的研究,帮助解决他们国内的科研问题。中国科学院与总部设在意大利东北部港口城市的里雅斯特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合作,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每年资助200名奖学金获得者。但这不是普通的奖学金计划,这200人中的每个人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小部分。中国已经与127个国家就“一带一路”倡议签署了合作协议。

文章称,在世界很多地方,中国政府、企业和当地商业合作伙伴一起修建高速公路、设计高速铁路、开采化石燃料储备、启动发电厂、建造空港和海港。这都是中国构想的宏大倡议的一部分。

“双赢”理念贯穿所有项目

文章称,中国领导人把科学视为与其他国家增进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去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强调了这一点。他说,科技创新是驱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动力。

文章介绍,中国的大学——以及中科院旗下庞大的研究所网络——纷纷派人奔赴世界各地。它们提供科学援助,签署合作协议,其规模是近30年来未曾有过的。白春礼4月19日宣布,中科院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一部分的科技项目上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在斯里兰卡,中国正在与斯方共同资助一个专注于研究安全饮用水问题的中心,并支持就该国农村人口肾病危机开展的调查工作;在巴基斯坦,中国正在与巴方共同赞助一系列研究中心,研究课题包括水稻、人工智能和铁路工程等;在欧盟的中心地带,中国与比利时共建了一个科技园,有望扩大医疗器械、太阳能和其他技术贸易公司进驻;在南美洲,中国与智利和阿根廷合作建造天文研究中心,并获得了与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天文台合作的机会。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项目涉及数以万计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数以百计的大学。在发展中世界,中国科研拓展活动未留下足迹的地区几乎没有。

文章认为,这标志着一个重大的变化,即中低收入国家正在科技方面获得支持。在这一领域,中国正在成为美国、日本和更富裕的欧洲国家的竞争对手。随着中国崛起为科技研究大国,它带来了与其他主要科技国家不同的视角。

位于布鲁塞尔的俄罗斯—欧亚研究中心主任特雷莎·法伦说,首先,“双赢”的理念贯穿所有“一带一路”项目。每一个重大投资项目不仅给东道国带来好处,也给中国带来好处。中国希望从投资项目中获得科研和经济上的好处。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寅说,另一个区别是,中国认为自己是贫穷国家更合适的合作伙伴,因为中国仍然记得贫穷的滋味。

文章称,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做法赢得了众多支持者,包括斯里兰卡总统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和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伊姆兰·汗去年在大选获胜的演讲中说,他希望了解中国是如何从一个穷国变成一个新兴大国的。

国际合作三条轨道并行

文章称,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丝绸之路把远东与欧洲连接起来。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一直在提到关于复兴这些古老的贸易通道的讨论。2013年,中国领导人在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把这一目标作为重中之重。

文章指出,在过去6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长为一个由海上和陆上路线组成的复杂的全球网络,其中中国是焦点。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科技合作的迹象是在中国领导人2013年9月访问中亚后不久出现的。次年,中科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兀鲁伯天文研究所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米级天文观测设备升级改造方面展开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兀鲁伯天文台台长舒赫拉特·叶甘别尔季耶夫对《中国科学院院刊》说,乌兹别克斯坦在天文望远镜制造方面没有经验,所以最重要的技术部分是由中国工程师完成的。这是中科院更宏伟计划的开始。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科技合作在3条平行轨道上运行。在中国,中科院在其下属研究所建立了5个卓越创新中心,培养中科院每年招收的200名博士研究生。

在境外,中科院在非洲、中亚、南美、南亚和东南亚建立了9个研究和培训中心——通常与东道国共同出资。例如,设在圣若泽—杜斯坎普斯的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正在监测空间天气变化,开发预测模型。在曼谷,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帮助泰国的大学和技术公司与中国同行合作,同时也让中国在该地区有了立足点。此外,中科院还与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大学进行了数以百计的单独合作。

第三条轨道是中科院所说的数字“一带一路”。这是一个参与国共享数据的平台,作为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中国合作项目的一部分。这些数据包括卫星图像以及关于自然灾害、水资源和文化遗址的定量数据。

文章介绍,为了将这些计划和其他活动整合起来,中科院在2018年成立了一个科研机构超级委员会。这个科研网络的缩写是ANSO,即“‘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简称。它的37个成员遍布全球,包括俄罗斯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成员之一。作为其活动的一部分,ANSO计划支持和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改善粮食安全和减少缺水状况。

积极回应外界环保关切

文章认为,多年来,中国自己的研究机构一直在提醒中国庞大的跨欧亚交通网络对环境的影响。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说,他的同事绘制了丝绸之路沿线古遗址的地图,包括“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地区。他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应该像中国那样开始建立保护区。他说:“外国还应避免在地震带或历史遗址附近修建公路或铁路。”

文章称,对“一带一路”项目的环境关注也开始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托研究“一带一路”项目在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的环境影响。包括中国政府官员在内的研究小组2月份在这两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预计这项研究将在中国受到支持,因为它是应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要求进行的。该委员会由世界顶尖环境专家组成,向中国政府汇报。

近日,中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论坛,讨论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环保关注。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召开此类会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外方首席顾问亚瑟·汉森说,一个目标是能够把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作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基本要求,并确保公众参与决策和开放数据访问。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中国问题学者安德鲁·斯莫尔说,根据他的经验,中国的决策者会积极致力于解决问题。斯莫尔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初具规模,中国政府将寻求与更多国际组织合作,包括环保组织和大学。

亚非拉科学家靠近中国

文章称,随着中国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投资,它正在改变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研究人员对未来的看法。中国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首选的科研合作伙伴。非洲、亚洲以及某种程度上南美洲的前几代研究人员都在西方国家接受训练,他们的知识根基在西方国家,但这一代研究人员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接受采访的几名年长科学家说,年轻同事——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接受了博士训练或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后回国的同事——现在通常较少与西方科学界接触。曾经在瑞士日内瓦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的斯里兰卡疟疾专家卡米尼·曼迪斯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往中国而不是美国,他们与西方国家的联系将进一步削弱。”

去年11月,在北京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士生会面时,《自然》周刊记者询问他们是否有人希望延长在中国的居留时间,是否会考虑在中国更加长期地工作和生活——就像他们在国内的前辈曾经在欧洲和北美所做的那样?中科院一名官员指出,学生的合同规定他们必须在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国。她强调:“我们不想造成(其他国家)人才流失。”

国家发改委:解决1亿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里约8将有望出征男篮世界杯,“李根们”还有戏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