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前景可期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随着全球化新时期的到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为此中国教育需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推动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跨国高等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向。跨国高等教育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办学、项目合作、建立分校、海外学校等,中国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中外合作办学”。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以来,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迎来良好机遇。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明显提速。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江苏昆山杜克大学和浙江宁波诺丁汉大学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提出,我们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符合“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的精神,是中国教育领域扩大开放的生动见证。
中国发展跨国高等教育具有突出的优势。跨国高等教育以更本地化的方式在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有符合中国本地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还兼具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背景下,从全世界招收优秀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增强国际视野,使毕业生拥有丰富技能和较高智力的发展目标,学生可以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更多地从国际化的视野来应对未来的全球化问题,为未来中国培养更多立足中国、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跨国高等教育有助促进国际交流。日前,全球化智库(CCG)邀请美国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发表题为《超越国界的高等教育模式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创新》的专场演讲。据普莱斯介绍,目前江苏昆山杜克大学一年级班有175名来自中国的学生,有8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大约一半的国际学生来自美国,预计明年将有225名左右来自中国的学生和100名国际学生。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在中国的国际化大学学习,将使国际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也使中国学生更加了解世界,对于促进中外尤其是中美之间未来的交流合作有着深远影响。
跨国高等教育有助促进中国教育更加开放。跨国高等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国际化的延伸,对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和高等教育格局改革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近日公布的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排行榜上,清华大学排名第一,这与清华大学过去3年在全球招收国际化学生,进行国际化教学,提升了大学的国际化水平不无关系。
当前,中国跨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一些亟需改善的地方,首先是国际化与本地化的结合有待加强。跨国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需要解决实际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的餐饮、住宿等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引发的问题,如何处理大学与当地居民、社区的关系。其次,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中国大学在国际上排名还不够高,来华留学生比例还相对较低。再次,跨国高等教育理念尚未广泛传播,不少家长和学生对跨国高等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共识和信任。
政府应当对跨国高等教育给予更多支持。我国已颁行《外商投资法》,有利于在改革开放新的节点上,推动跨国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满足独立法人更多的办学需求。我国跨国高等教育以中外合作在中国办学为主,这不仅涉及教育,还涉及外事,因此需要政府相关机构给予更多支持,包括教育资源、师生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也包括跨国高等教育服务方面的支持。
中国大学在国际上排名还不够高,来华留学生比例还相对较低,需要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就读。目前,中国的国际留学生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读书,可以扩大跨国高等教育生源,也为中外学生的交流奠定基础。
跨国高等教育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实现突破。中国科学院已宣布实施“一带一路”硕士生奖学金计划,跨国高等教育如果与“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合作,可望推动建立更多类似的留学生和教育项目。目前国际学校在中国有600多所,而中国海外国际学校从数量到质量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中国的国际教育需要进一步“走出去”。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