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彦宏、王传福候选工程院院士,也需正视舆论争议
▲李彦宏。图/新京报网
4月30日,中国工程院网站公布201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值得注意的是,李彦宏、王传福等多位企业家名列其中。
李彦宏和王传福均为中国科协提名,前者专业为新兴交叉领域工程技术创新管理,后者则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管理。
列入候选人,只是本轮院士增选的第一步。根据相关工作安排,2019年工程院将增选不超过80名院士。从531位有效候选人中选出不超过80名院士,还要经过初选、终选等程序,淘汰比例并不小,绝大多数候选人并没有机会走到最后。
作为国内顶级的学术荣誉,社会公众对院士头衔的授受十分敏感,这种“在意”,既是院士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尽管院士遴选基本上是一种“同人选举”,更多取决于学术共同体或院士的意志,但公众层面的反馈也不可忽视。
▲王传福。图/新京报网
事实上,向社会公开有效候选人,本身就是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方式。毕竟,院士关系甚大又是种终身荣誉,不可轻授。宁缺毋滥应成为院士增选的基本原则。
今年的院士增选强调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以及企业科技专家的关注,本身并没有错。比如中国工程院在提名候选人时就提出了“三个注意”的责任,注意一线与创新,注意中青年科技专家,注意交叉、边缘、新兴学科等。毫无疑问,这样的选举原则不仅是对这些专家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的承认,也具有社会层面的导向意义。
这就需要综合考量候选人的专业成就与社会影响。《中国工程院章程》中提到,院士有“维护科学道德”“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义务。
以李彦宏为例,作为中国乃至全球AI行业的领军人物,李彦宏本身的技术能力或许毋庸置疑,但如今舆论关注的则是社会影响层面。2016年5月,大学生魏则西之死,引发轩然大波。而现在这事,也被一些舆论当做反对李彦宏入选工程院院士的理由。
此外,王传福候选院士恐怕也引起一些公众的困惑。至少目前从知网检索的王传福论文,近年来多是《比亚迪的持续创新路线》《比亚迪的梦想》《以垂直整合赢得成功》等,这些更像内部讲话稿或经验介绍,与院士标准中“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还有些差距。
说到底,舆论并不是绝对反对企业家候选院士,关键是本人得有过硬的学术成果,企业也要有较高的美誉度。时代在进步,院士的大门向新兴领域、交叉学科的专家敞开,向致力于科研创新的企业家敞开,但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仍然是公众心中的硬指标。
□斯远(媒体人)
责任编辑:张义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