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山村缘何“大动干戈”招聘总经理
小山村缘何“大动干戈”招聘总经理
“基准年薪18万元,上不封顶,你愿意去一座大山里当乡村职业经理人吗?”今年2月份,“杭州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热议。招聘方是偏居浙西山区一隅的淳安县下姜村。一个多月来,经过笔试和面试,目前人选已经选定。
一个小山村,为何“大动干戈”招职业经理人?记者前去采访。
一纸“招贤榜”引来多方贤才
春天的下姜,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一场招聘会打破了乡村的静谧。
这次要招聘的,是一家村办实体公司总经理,其岗位职责是负责整个公司的运营,业务板块包括旅游、餐饮、培训、运营等。
咨询、报名、初审……令组织者喜出望外的是,“招贤榜”发布后仅11天就收到了来自黑龙江、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等9个省份26位应聘者的简历,大多数为“80后”,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
为了能挑出“千里马”,下姜村专门请来8位乡村旅游、农村人才研究、民宿投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2月23日,有15位竞聘者赶到现场参加考试,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28岁,其中6个人长期与农村打交道,5个人有民宿运营、酒店管理、旅游行业从业经历。
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试题涉及乡村振兴、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面试环节注重全方位考核,要接受专家们的提问,还要应对枫树岭镇20多个村干部和村民的评判,最终选出了3名候选人。3月初,下姜村对3位候选人进行上门考察,最后来自江苏的赵祥斌脱颖而出。3月20日,在村干部、民宿代表、旅行社负责人和村民的见证下,赵祥斌从枫树岭镇委书记手中接过聘书。
“我是农村人,熟悉农村,父亲当了30多年的老支书,农村才是我的根。”今年51岁的赵祥斌有振兴乡村的情怀,大学里学的财务统计专业,大学毕业后的21年里一直和“三农”工作打交道:第一份工作在农行,服务农村12年;第二份工作在生物科技公司,做了5年肥料;第三份工作与生态园林打交道,也做了5年。此后的8年,他跳槽跨界到金融和汽车行业,当上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拿着60万元年薪的收入。
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对这匹“千里马”十分满意,他说:“只有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通过精细化管理,才能让乡村产业兴旺起来。”
长期关注乡村人才问题的浙江报业协会副会长徐峻,担任了下姜村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的面试主考官,“一个小山村发出的‘招贤榜’居然就吸引了名校生、法律人、企业高管、创业者等各类人才同场竞技,这也证明乡村正成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徐峻说。
经营人才匮乏困扰乡村发展
今天的中国乡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农村集体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由本村干部或村民领导,亟待懂市场、懂经营和懂融合的职业经理人进入。
下姜村就率先遭遇了这样的发展困局。
下姜村曾经是一个以砍柴为生的穷村,近十年来,现代农业与民宿产业风生水起,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去年的27045元。
为了联动周边村镇抱团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去年3月,下姜村224户、786位村民以人口股、现金股和资源股方式创办了“千岛湖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将废弃猪栏改建成特色餐厅和培训教室,试图引进社会资本最终无果,多方询问返乡年轻人又无人接手。一眨眼半年过去了,合适的经营者没有找到,计划的项目迟迟未见进展。
来自市场的挑战,更令村干部们束手无策。去年,村里接待游客超过46万人次,但30家农家乐、民宿的住客仅4.7万人次。“怎么留住游客?怎么提供更多产品?又怎么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村班子里没有能够来运营管理、整合资源的专业人才。”姜浩强对此忧心忡忡。
下姜村的人才痛点是万千村庄的缩影。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大量农村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先进人才下不来,导致乡村“人才荒”愈演愈烈。这几年,在不少乡村,体验经济、文创经济、电商经济、民宿经济等新型业态百花齐放,确实出现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工商资本下乡的潮流,但相对而言,乡村人才“饥渴症”仍未能根本缓解。美丽乡村资深策划人宋晓春曾为全国200余个乡村做过规划,他发现,近七成的村庄因缺少人才,项目后续管理跟不上,最终规划成了空文。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少雄认为,像下姜村这样的村庄,要推动这些新业态的蓬勃兴旺,光靠村干部和村民远远不够,必须三管齐下,一是加强对留守村民的培训引导,二是鼓励在外村民返乡,三是向全社会招贤引才。
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公开聘请职业经理人,为的是把要素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整合,使得农村产业真正发展,生态资源的优势得到发挥,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怎么让职业经理人放开手脚,实现价值?“找到职业经理人后,最重要的还是解决治理结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指出,“没有保底,风险很大,但是光有保底没积极性,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保底+提成’是一个比较好的制度。”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与职业经理人签订的聘用协议中,下姜村“两委”更新观念,积极适应新角色,为职业经理人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下姜村以业绩为前提体现多劳多得,把每项重点任务落实到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价中,将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兑现奖惩措施。职业经理人试用期一年,通过试用期后再任职两年,第一年底薪18万元,第二年起不设底薪,上不封顶,其收入与效益密切挂钩,利润越多,提成越多。
那么,在日后经营发展过程中,怎么处理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据了解,董事会明确,将积极支持职业经理人大展拳脚,充分下放人、财、物权利,使其拥有灵活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
当然,公司也建立了清晰的监督机制。目前,董事会由6位村干部组成,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他股东享有分红权、监督权,但不享有决策权,由村“两委”重点监督公司财务、重大决策、大额投资等关键环节,并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财务审计。
对于下姜村而言,聘任职业经理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职业经理人能否胜任?实体公司能走多远?这种模式又有多少可复制性?人们依然议论纷纷。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巡视员楼晓云看来,在乡村经营人才严重匮乏的今天,这不愧为一种有效路径,值得肯定,但不一定是方向,因为对于大部分村庄而言,目前并不具备这种条件。美丽乡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村庄作为一个整体来经营,并为各类主体创业、业态培育打造平台,提供必要的服务,推进品牌运营。在这方面,迫切需要做一些探索。
有关专家还提出,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破解乡村发展“成长的烦恼”,人才储备必不可少。下姜村向社会公开招聘职业经理人的尝试,显示出乡村人才竞争市场化、岗位职业专业化的信号,各地可以建立统一的乡村人才网络市场、平台市场,像城市企业招聘人才一样,实现乡村与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打通人才“上山下乡”的通道。
(本报记者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