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本教案蕴藏的育人初心
图片故事
春光明媚,绿草如茵。在江北嘴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学科教师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共话跨学科整合项目学习课程建构,在热烈的探讨中度过一个收获颇丰的午后。
近年来,江北区积极为教师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关心教师工作、助力教师发展,打通服务教师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翻开破旧的封面,内页记载的文字仿佛将人带至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步骤、教后反思……只见各色笔迹写下密密麻麻的思考,以文字、图表、习题等形式呈现出来,连边边角角都“挤”得满满当当。
经历过数次备课、数次修改,最终积淀而成的一本本厚重的教案,正是江北区每一位普通教师潜心治学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一颗初心,滋养一片学子,让办更优质教育的愿景化为美好的现实。
让我们走近这群默默耕耘的教育人,一起经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温暖故事,感受江北教育坚实的人才力量,聆听江北教育动人的时代旋律。
积蓄人才力量
把好职业成长“质量关”
“你一个研究生为什么要进小学教书?”2016年,从西南大学毕业的宋健顺利进入华新实验小学任教,她的选择让亲朋好友感到不解。然而,入校后她的变化却让周遭好友改观:短短两年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她成长迅速,去年便带领学生在国际创新思维比赛中取得佳绩。
“与孩子们一同变化和成长,让我有很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宋健坦言,她的成长离不开区里的栽培和学校的指导,国培市培区培、磨课赛课评课,她正在逐步变得愈发优秀。
从名校毕业到初次执教,再到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在江北区,与宋健有着相同经历的老师还有很多。
在江北区看来,把优秀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才能激活全区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江北区坚持优中选优,不拘一格引人才。一方面,加大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力度,打破优秀人才受职称、岗位制约的瓶颈;另一方面,区委、区政府创新学校管理体制,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和用人自主权,在全国引进选拔校长和优秀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和薪酬工资等方面尽力倾斜,吸引人才到江北落户。
优秀教师“留下来”了,如何把好“质量关”,让其在职业成长中收获更多认同感和幸福感?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江北给出的答案。江北区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自培与送培、高级研修与顶岗锻炼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系,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同时,区政府携手北师大合作共建重庆市首批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建立教师教育数字实验室和北师大、华东师大等教育培训基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仅2018年,全区便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等1500人次,推荐评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特级教师、第二届“江北英才”、江北区创新人才等16人,引进紧缺人才53人,赴北大、北师大、西南大学等高校招聘2019届优秀大学生共78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正在日益壮大。
涵养师德风范
铺好队伍建设“幸福路”
“不仅业务能力强,还总是用积极的行动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江北区观音桥小学叶丽的“教育爱心”,总是体现在生活中平凡而动人的细节里:下雨天,把困在教室浑身淋湿的孩子带回办公室,细心为孩子吹干头发、打理好衣服,并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周全的照顾。
教育无小事,事事总关情。就是这样一件在她眼里极为寻常的小事,却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誉,家长将感激写成信,让叶丽极为感动:“用心用情育人,自己也能感受到教育传递的那份温暖。”
这样温馨的教育瞬间,每天都在江北的校园里发生。江北教师不仅有专业的学识,还以德施教,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幸福。
据了解,江北一直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发展的头等大事,全区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涵养一批师德高尚、风正气清的教育团队。
落实到行动上,全区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一票否决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着力解决师德失范等突出问题。
“我们还通过健全师德激励机制的方式,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大力宣传“师德标兵”“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2018年,江北区表彰十佳校(园)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共120名,并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业绩”两个维度实施年度考评,投入140多万元进行奖励,全方位、多举措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用高尚的情怀撑起教育的广阔蓝天。
谭茭 万芮杉 刘洋 图片由江北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