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偶像在真人秀上假拉琴就是愚弄观众

日期:03-08
好莱坞小提琴假唱

原标题:评论:偶像在真人秀上假拉琴就是愚弄观众

偶像在真人秀上假拉琴就是愚弄观众

【娱情观察】

近日,网红播主@TwoSetViolin双琴侠发布新的视频,指出艺人鞠婧祎和马雪阳在湖南台某节目上的小提琴表演是假拉——从小提琴操作的角度上,有数处明显的破绽。虽然双琴侠指出假拉的视频原本只是为了吐槽,但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网友们纷纷借机表达了对长期以来的假唱假拉的无奈和愤怒。为什么我们的荧屏上充斥着假拉假唱表演?谁之过?

1 假唱假演奏都是在撕裂偶像人设

的确,就如双琴侠所指出的:鞠婧祎空弦的画面居然配有揉弦的声音,而马雪阳的指法与声音完全不符——这些证据足以表明现场确实是“假拉”。这种纰漏和广为诟病的假唱对口型是同一道理,如果我们把拉琴的指法对应唱歌发音的口型,就会发现二者性质几乎完全一致,只不过拉琴的指法对于普通人而言较难辨认。

可以理解的是,从节目制作的角度考虑,为了避免舞台意外,保证节目的最佳效果,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音源确实是被行业默认的最佳保险方式。我们也并不能单纯从节目录像本身辨别出这场“假拉”的程度:小提琴配音是否为艺人本身事先录制,或是根本就由其他渠道获得并不得而知。但是无论如何,“假拉”事件都在多重意义上引发我们的思考与讨论。

首要的问题是“假唱”和“假拉”的区别何在:为何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上的假唱被观众默许,而此次假拉事件却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什么人们对假拉小提琴的容忍度更低?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西洋乐器当中,小提琴以入门难度最高而著称。且不论这个难度最高是否有争议,熟练掌握小提琴这种乐器需要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确实毋庸置疑。因此“小提琴”作为一门个人技能,显得门槛很高,也会无形当中让大家对“会拉小提琴的人”印象更佳。尤其在娱乐圈“偶像”身上,粉丝们往往可以从中引申出偶像刻苦、努力、有天赋等等美德,并且进一步地因为这种独特性而“粉”这个偶像,而非其他偶像。

假拉事件主角之一鞠婧祎曾经就读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专业为小提琴——在一些关于鞠婧祎的网络视频当中,也曾经流出她早年练琴的片段,的确是专业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由于偶像工业对于个人时间的完全侵占,鞠也是久不碰琴,并曾经在一些综艺节目上表示自己因为太久没练,不愿意再将“拉琴”作为个人展示。因此,鞠婧祎会拉琴这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节目组试图用完美的录音来维持偶像完美的人设,却在这种微妙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假拉很可能是节目组的用意,但鞠和马通过这种合成的“台上一分钟”却享受了“台下十年功”的称赞待遇,的确是在敷衍观众——尤其,他们并不是真的不会拉琴,有着“十年功”的背景,却不能在演出之前好好练习再进行表演,甚至不尝试使用正确的指法,在镜头前胡乱摆拍,这可能更进一步地激怒了观众。当然,观众的愤怒并不是针对艺人,而更多的是有关盘剥艺人、拿观众当傻子的整个娱乐圈生态。

值得拿来对比的例子是情歌王子王力宏,作为科班出身的音乐人,王力宏曾毕业于伯克利音乐学院,也以擅长小提琴著称。但是在许多MV当中,可以注意到他的指法并不是在拉琴,但这并不引起大家的质疑,因为在演唱会或是一些live house的场合,王力宏一直都能够轻松地演奏,并且能够用小提琴即兴表演。二十年来,没有人因为MV怀疑过王力宏会拉小提琴的真实性。

这是因为MV和电视节目的性质不同——所有人都知道MV的本质就是剪辑,歌手在录制MV图像的时候甚至并不知道音乐进行到哪一步;然而电视节目不同,尤其是这种个人才艺展示的环节,本身就带有“真人秀”的性质,人们为了追寻真实而来,却发现自己依然只能看到剪辑和摆拍,甚至在这种工业性的操作之下,无法辨别何为真实,感觉自己被当成傻子敷衍,因此在这种困惑中进一步感到了愤怒。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娱乐圈的人设经济下,人设是先于真人存在的“超真实”:偶像首先作为一个人设存在,而非现实中的人;因此在看到鞠婧祎之前,“鞠婧祎是小提琴天才少女”的人设就先验地被观众期待。根据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偶像人设是一种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真实”,因此,在这两种真实之间出现缝隙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反映出强烈的幻灭情绪。

归根结底,“假唱”和“假拉”二者情况是同构的,所区别的只是“假拉”更微妙地撕裂了偶像人设,因而进一步地激起观众对于“真实”的疑问与反思。

2 假唱假拉的限度在哪里?

如果我们仔细去探究“假唱”的定义,也会发现“假唱”行为在程度上存在一个阶梯,从轻到重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音源确为真人演唱(或演奏),播放事先的本人录音,避免舞台突发“车祸”风险。

2、将本人的录音进行技术层面的修音,将音准音色等条件人为修改到“无瑕疵”的程度,再在演出现场进行播放。

3、用其他人演唱(或演奏)的音源,进行对口型的表演。

我们的接受程度在哪里呢?大概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可以说欺瞒性使用他人的配音在“真人秀”性质的表演当中,确实是不可容忍的;但是在对于本人的修音问题上,人们的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甚至随着时代在暗中变化:2019年,偶像经济正当红,大众对待艺人的态度,逐渐向偶像经济下的“粉丝文化”靠拢——这一点也将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真实性”问题的思考。

3 “超真实”下,真实还有存在必要吗

实际上,“假唱”作为技术的历史,可以从录音技术最初应用于现场表演的历史开始讲起。好莱坞最著名的歌舞片之一、上映于1952年的《雨中曲》,就讲述了从默片向有声电影转变过程中的一段“假唱”故事:由吉恩凯利饰演的男主角唐,是好莱坞著名的男演员,他和女明星琳娜是大众心目中的黄金拍档,二人演绎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默片。但在他们正当红时,好莱坞出现了一场技术革命——几家电影公司都在研制创作有声电影,而显然,有声电影和默片的区别远远不止有无台词。电影当中,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面临着媒介革命:琳娜夸张的肢体语言显得不合时宜,尤其她刺耳的嗓音更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无计可施。而唐通过自己进入好莱坞之前丰富的舞台现场歌舞经验,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利用有声电影的特点,制作一种新的电影类型——歌舞片。

唐找来能歌善舞的女孩凯西作为琳娜的配音,制作了轰动好莱坞的歌舞电影;然而琳娜擅自夺取了凯西的功劳,最终琳娜在电影放映仪式上暴露了自己的声音,在观众面前露馅,失去了观众的喜爱,而凯西最终也因为她的才能得到了应有的一切。

在近一个世纪以前,当录音技术最初被用在“配音”工作上时,人们欢呼雀跃,因为新技术带来了更多的真实,录音使得真正才艺的展示成为可能——有才能的人终会崭露头角。但是在修音技术过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不禁困惑,到处都是被塑造成完美的“超真实”,那么真实的才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双琴侠的吐槽当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坚持刻苦练琴的人的无奈,就如他们接受电话采访所透露的那样——一开始因为节目中小提琴无瑕疵的演奏而被吸引了目光,抱着一丝赞赏学习的态度来看,但立刻就发现演奏是假的,这多少让人感到不公平,如果一切都可以被“加工”,那么认真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

4 技术的隐忧:带来不公平

实际上,假唱或者假拉的现象也并不只存在于中国的娱乐圈,今年奥斯卡奖获奖影片《绿皮书》里面,爵士音乐家弹钢琴的片段是特效制作,“假弹”在电影制作当中的出现无可厚非;但是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修音技术甚至入侵了传统的古典音乐界。

豆瓣网友chaconne曾经撰文探讨修音与小提琴比赛的内幕:chaconne发现许多水平一般的琴童居然可以进入国际大赛的复试,困惑之中,进一步调查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情况,却发现当今有这样一条荒谬的潜规则——比赛初试往往是选手录制演奏的录像,再上传给比赛组委会,那么也就意味着存在录音修音的空间,甚至许多小提琴教师以此牟利,对修音工程进行明码标价。凡是练习过小提琴的人都知道,绝对的音准在小提琴上的实现是如何的不可能,更遑论在密集的音符乐句当中,可能掺杂着杂音或是表现上轻微的不足呢?但是只要经过专业的修音,保证个个孩子听起来都像知名小提琴家哈恩一样毫无瑕疵。对于绝大多数并非天才的孩子而言,选择诚实即意味着在起跑线上放弃了比赛。而这一潜规则不仅适用于国际比赛,在各种夏令营和大学录取初选当中也发挥着作用。

在一切皆可编辑的今天,身怀绝技的人是否还会像《雨中曲》里老实女孩凯西那样,被不公的演艺潜规则夺走了自己的声音,而贩卖人设的人却最终依靠技术手段的作弊名利双收?选择诚实的代价是否意味着要被“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呼吁人们对真实性与公平性的反思与警醒,假如大环境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加以改善,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选择真实,像双琴侠在视频结尾所建议的那样踏踏实实,好好练琴呢?

□小R(乐评人)

辛苦也甜蜜 工地上的爱情 二胎能否再次享受30天生育假期奖励 法院宣判: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