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维·多德韦尔
[翻译/观察者网 周枝萍]下周四我将飞往美国,参加由亚太经合组织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会议,我敢下重金打赌:没有一位与会代表听说过粤港澳大湾区(Greater Bay Area)这个概念,也没有一位与会代表听说过上周北京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2019年2月24日在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网站刊文:《不要让偏见和无知蒙住双眼,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香港的宝贵机会》
而我认识的那些少数听说过大湾区的欧美人往往会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此举无非是大陆想要吞并香港的技俩,是对保护香港法治和公民自由的“一国两制”政策的一种否定。
他们这样想,是出于无知还是出于偏见?我不知道到底哪种情况会更糟糕。无论那些人是出于什么心理,他们都有必要先搞清楚“粤港澳大湾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正处于一个对香港、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有着重大影响的发展阶段。无知和偏见对任何人都是有害无益的——对于香港人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了我们千载难逢的转型机会,我们将从中受益;而对于香港以外的人们来说,则需要思考一下这背后暗含着怎样的挑战。
让我们从一些基本的解读开始:首先,这是一篇仅有50页的《规划纲要》,它并没有阐述很多具体的规划细节。它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最为擅长的,却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们普遍很讨厌的:先总后分地列出大框架,它将指导和影响香港周边7000万人口经济区的未来经济发展。
第二,它重申了中国致力于经济自由化和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不单是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着想,也为了整个中国。报告中的语言是这么论述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报告里谈到了建立与香港及其周边的相对开放的经济区域相适应的自由市场和国际化准则,并与周边经济区协同推广这些模式。
第三,一些对“一国两制”模式下香港未来的自由感到担忧的人,他们可以放宽心了。该纲要不包含政治上的吞并之类的内容。这是在“一国两制”政策的前提下“充分理解和运用体制的优势”,实际上是为了让大陆更像我们,而不是让我们更像大陆。
北京的目的是“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各大跨国公司和美国贸易谈判代表们应该对此欢欣鼓舞才对。
抛开那些官话不谈,这实际是公开地邀请香港发挥主导作用,搞活一个规模高达1.5万亿美元的经济区,经济总量堪比当今的韩国,并有望到2030年赶上德国。
第四,纲要一直在寻求解决“一国两制”带来的摩擦和结构性挑战,并强调未来经济增长的更大驱动力可能来自中国国内市场,而非来自国际市场。这将使香港不再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飞地式城市经济,而是更多的参与到建设庞大的区域经济中去。这将在人员货物往来、法律和监管系统、服务、数据流管理方面减少许多摩擦。
简而言之,北京已经认识到了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的主要试验区和改革领头羊所带来的价值。这给香港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来输出曾让世界多数经济体难以比肩的制度和实践经验。
不过报告中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内容。最明显的就是“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还好香港和澳门被明确地排除在了该项内容之外。煽情的方面也是有的,纲要里呼吁推进文化融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大力弘扬廉洁修身、勤勉尽责的廉洁文化,形成崇廉尚洁的良好社会氛围,共同维护向善向上的清风正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廉洁化风成俗”。
这份报告还包含了大量令人惊喜和鼓舞的细节内容。详细说明了香港的基础设施有望得到改善,不过主要的是改善我们的数字基础设施(基于建立哪一种智慧社区)、发展低碳能源网络,以及共同努力解决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包括垃圾的处理、回收和“循环经济”。
总体说来,出台了多项促进贸易和人员在区域内往来的措施,金融服务和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令人惊喜的是,还包含了一些处理商业纠纷和国际仲裁或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法律规则的必要细节。
报告中还不乏篇幅地谈到了发展合作办学以及教育交流的规划。甚至还包括成立“姊妹学校”、教师交流和寄宿安排,以及建立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更多的跨境资格认证的必要性。
另外还有开发一体化旅游区的详细内容也让人振奋。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伦敦人周末在科茨沃尔德或康沃尔那样,在珠江三角洲享受周末休息呢?为什么不修建一条从香港到深圳一直延伸到厦门的滨海公路,以便人们可以沿途欣赏优美的海景呢?
北京抛来的橄榄枝,不仅能让我们与珠三角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还能让我们在区域发展中充当主角。这样的机会一生中难得一遇。如果不赶紧抓住这块馅饼将是十分愚蠢的。
(观察者网周枝萍译自2019年2月24日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网站,马力校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