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张照片记录乡土变迁 摄影师:其实是在拍自己

日期:02-26
刘磊潘庄村潘庄

原标题:4万张照片记录乡土变迁 摄影师:其实是在拍自己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七,返乡过年的人已陆续回到城市,而山东肥城市桃园镇潘庄村热闹不减,一场关于潘庄村的摄影展,正在进行。

潘庄村村委会展区的一个展室内,包括“乡村医生”“留守青年”“王四的8年城乡生活”等摄影作品在此展出。受访者供图

村庄当展厅,板凳、砖头做展架,潘庄村里展出的377张照片,集纳了“四季农耕”“婚丧习俗”“生活变迁”和“在他乡的潘庄人”等10多个专题图片。这是在山东工业技师学院从事宣传工作的刘磊,连续14年拍摄的潘庄村。

刘磊介绍说,他从2005年读摄影专业开始,每年寒暑假返乡都会带着单反相机,在村庄里拍摄,展出的作品,是他从这些年删减留存下来的4万张照片中选取出来的,取名为《潘庄村:一个中国村庄的当代影像档案》。

摄影师刘磊在潘庄村拍摄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潘庄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庄,经济不突出,也不被关注,但正是因为它的普通,反而更具代表性。”刘磊希望通过图片来呈现出一个普通村庄里的故事,和乡土社会中村民们的生活、命运和他们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2月21日,新京报记者对话刘磊,来看看他镜头下的潘庄村和这个仅300多户人家的村庄与城市发生的紧密联系。

“老人的根在村庄,硬拔出来会在城市凋零”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将镜头对准村庄?

刘磊:潘庄村是我的老家,是我儿时成长的地方,照片中寄托着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随着拍摄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平凡村落的社会价值。我希望能用影像为村庄存档,也希望通过我的照片,让更多的人关注我的老家。

新京报:村民们能在镜头下表现真实的自己吗?他们习惯吗?

刘磊:我拍摄老乡的时候,有老乡会说,拍这些干吗?我也没办法解释,讲它有什么社会价值和意义,我就说拍着玩。老乡会觉得,我无利不起早,很多人觉得我拿着照片卖钱了,但从没人说不让我拍。我拍摄的时候,尽量不去打扰他们的生活,做一个观察者。当摄影展在村里展出的时候,大家通过照片看到自己、看到潘庄村,都觉得挺好。

新京报:14年拍摄了4万多张照片,有很多类的题材,哪类题材对你触动最大?

刘磊:每一类题材对我触动都很大。我拍摄的有过年、赶会(集)等专题;也有人物故事,跟拍了8年的王四、留守青年、村委书记等,每个人给我的感受都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相联,生活交织,构成了潘庄的乡土社会。

我通过摄影更了解他们,也更了解村庄。我爷爷、奶奶已经80多岁了,我觉得他们是最后一代农民,不是从年龄上或从农民这个职业上看,而是他们身上农民的简朴、节俭的特质,是我的父辈和我所远远不能达到的。从前我不理解,他们不愿离开村子,跟着我们到城市生活。

2016年6月,刘磊为自己的爷爷和奶奶在田间拍了一张照片。他们一生与土地打交道,还养着十几只山羊。受访者供图

通过拍摄《我的爷爷奶奶》这组照片,我也理解了,每个人都和时代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经历了抗战、土改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的根就长在潘庄村的土地里,你拔是拔不出来的,你如果硬拔出来,他可能会在城市里凋零。

新京报:作品中还有一组照片,是从一家人展开的环形社会关系,这组照片是想表达什么?

刘磊:是要表达乡土社会中,那种面对面的、相互熟知的社会关系,这在城市里面是没有的。村里面孩子出门玩耍,家长很放心,即便回家晚点,出门见人一问,也能知道去向,在街上一喊,就能找回家。

“乡村像是毛线团,每个人都是一个线头”

新京报:连续拍摄14年,你发现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磊:十几年前旧村貌的照片,村里很多人都不记得了,但是一看照片就格外熟悉。现在村里通了水泥路,轿车开进田间地头,卖楼广告贴上了土坯墙,移动支付普及到了村口小店,连娶媳妇都流行西式婚礼了。

2009年1月,村民刘岱全的儿子在家里举行婚礼。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2018年开始,你陆续到东三省、江西、湖北等地拍摄“在他乡的潘庄人”,与在村里拍摄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磊:其实,我从2016年就开始拍摄“在他乡的潘庄人”,但那时因为经费问题,基本都是在山东省内。2018年,我获得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的支持后,开始到省外跟拍潘庄人。潘庄村很小,300多户,户籍人口1200多人。但潘庄人遍布全国各地,职业各不相同。有在杭州当狱警的、有当大学教授的、有在军事设计院工作的,有定居海外的,还有“破烂王”和小商贩。这些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人,与城市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潘庄村人刘磊在山东临沂市某公司做职员,老家已多年无人居住。2019年2月18日,摄影师刘磊(两人同名)将其在城市工作的照片,摆放在老家门前展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些带给你什么感受吗?

刘磊:我觉得乡村就像是一个毛线团,每个人就是一个线头,线头在外面,根却相互交织。中国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个毛线团组成起来的。而且每个毛线团都与这个国家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都能从小小的潘庄村找到痕迹。村里有1942年参加抗战的老兵、有1958年去开垦北大荒的,有闯关东的、还有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大学生。

他们每个人对乡村的感情不一样,理解不一样。有老乡告诉我,只有读书才能离开村子。有老乡说,在外面想家。我只是觉得拍来拍去,其实在拍我自己,我的父辈到了县城,而我到了省城生活,但依然想着家乡,可要是回到乡村生活,却不能适应。

2009年2月,小学生刘春莹在玩伴的家门口写作业。受访者供图

2018年8月30日,大学生刘春莹在四川工商学院门口展示舞蹈动作。2017年,刘春莹以舞蹈艺术生的身份考入四川工商学院。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这次摄影展为什么选择在村里举办?

刘磊:原来我想带着潘庄村走向城市,在北京展览。后来这次摄影展的策展人、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先生建议我回潘庄展出,因为村民看着14年来影像故事里的自己,更容易咂摸出乡土社会的变迁,也可以吸引来自全国的摄影爱好者和对乡村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来创作。

新京报记者 程亚龙 编辑 白馗 校对 危卓

天气转暖,请翻出“压箱底”的衬衫 只有15%的养老金入市 理想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