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没有院墙的“养老院”——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在社区细化深化
11日11时许,69岁的路代春来到南关区民康街道健康胡同社区一楼的“长者饭堂”,准备在这里吃午餐。“红烧狮子头、素炒木耳、蒜薹炒肉,‘两荤一素’才10块钱,多好啊!”路代春满面笑容地说,他们经常在社区活动室锻炼,午饭就在这里解决,饭菜不贵还很可口。开在家门口的“长者饭堂”健康胡同社区是我市较早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之一。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1224人,占辖区总人口的23%。“从2016年开始,我们创新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优惠午餐服务。”健康胡同社区党委书记陈策说,社区的老人从以前一个人或老两口在家吃饭,变成如今一群人凑到一起吃,不仅解决了人少做饭不好搭配、菜式少了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养老不愿意离开家。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不仅让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照顾,同时还能够享受到来自社区和机构的关注与服务。“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现在社区挺好的,经常打电话,什么事都愿意帮助。”65岁的刘玉章说。定制生活的“幸福里”家住万通B区的孙文兰有3个女儿,孩子们都很孝顺。老伴儿去世多年,孙阿姨一直独自生活。“女儿经常接我过去,但我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再说,人老了,也想回自己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每天,孙阿姨都会到社区的“幸福里”唱歌、跳舞、玩扑克……门店负责人孙琰说:“我上班,阿姨也来上班。我下班,阿姨才回家!每天我们娘俩都要唠很长时间嗑。”二道区荣光街道岭东社区的“幸福里”作为全省首个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从2013年成立起,在潜移默化中给孙文兰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我父亲刚去世那会儿,我母亲天天打麻将。后来我们姐仨劝她到‘幸福里’看看,没想到老人家一来就喜欢上这里了,天天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有时还跟着老邻居们去旅游,老人开心,我们也就放心了。”孙文兰的女儿说。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收费并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模式正受到冲击。过去是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由多个子女共同承担赡养、服侍老人的义务。如今,夫妻俩要抚养孩子,还要照顾双方老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养老”之重。为此,一批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九圣祠社区作为目前我市办公服务用房面积最大的社区,拿出1100平方米的场地,提供给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无偿使用。从2016年8月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启动以来,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目前,除了从线上、线下两方面为辖区老人提供营养配餐点单、保洁、一站式养生体验等服务外,社区还引进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该通道依托相关社会组织的三甲医院资源,为辖区20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专家预约诊疗等服务。“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义诊这样的服务。拿我们社区来说,老年人普遍收入不高,但对于一些付费项目,像线上营养配餐等,他们还是舍得花钱的!”九圣祠社区党委书记赵月表示,辖区老年人消费观念及需求的转变,让她看到了居家养老未来一些更精准的服务方向。政府部门不断探索,也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比如,南关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在全区13个街乡推广使用。“智能化服务平台实施后,每月居家养老系统都会将政府购买的200元服务券打入老人的虚拟电子账户,同时,将老人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拥有自己专属的服务账号,可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终端小程序,在首页选择相应服务,对需要的服务项目进行预约操作。”南关区民政局相关人员介绍说。长春的居家养老新局面正在最接地气的社区层面不断打开,无数老年人也由此获得更多实惠。“依托千米社区,目前我市443个社区中,已有90多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未来,我市每新建一个居民住宅区,都要求配套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86万,随着养老服务项目的日趋完善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今已有1.5万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11日11时许,69岁的路代春来到南关区民康街道健康胡同社区一楼的“长者饭堂”,准备在这里吃午餐。“红烧狮子头、素炒木耳、蒜薹炒肉,‘两荤一素’才10块钱,多好啊!”路代春满面笑容地说,他们经常在社区活动室锻炼,午饭就在这里解决,饭菜不贵还很可口。开在家门口的“长者饭堂”健康胡同社区是我市较早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之一。社区有60岁以上老人1224人,占辖区总人口的23%。“从2016年开始,我们创新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引入第三方机构,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优惠午餐服务。”健康胡同社区党委书记陈策说,社区的老人从以前一个人或老两口在家吃饭,变成如今一群人凑到一起吃,不仅解决了人少做饭不好搭配、菜式少了营养不均衡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养老不愿意离开家。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不仅让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照顾,同时还能够享受到来自社区和机构的关注与服务。“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现在社区挺好的,经常打电话,什么事都愿意帮助。”65岁的刘玉章说。定制生活的“幸福里”家住万通B区的孙文兰有3个女儿,孩子们都很孝顺。老伴儿去世多年,孙阿姨一直独自生活。“女儿经常接我过去,但我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再说,人老了,也想回自己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每天,孙阿姨都会到社区的“幸福里”唱歌、跳舞、玩扑克……门店负责人孙琰说:“我上班,阿姨也来上班。我下班,阿姨才回家!每天我们娘俩都要唠很长时间嗑。”二道区荣光街道岭东社区的“幸福里”作为全省首个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从2013年成立起,在潜移默化中给孙文兰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我父亲刚去世那会儿,我母亲天天打麻将。后来我们姐仨劝她到‘幸福里’看看,没想到老人家一来就喜欢上这里了,天天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有时还跟着老邻居们去旅游,老人开心,我们也就放心了。”孙文兰的女儿说。政府购买服务与市场化收费并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模式正受到冲击。过去是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由多个子女共同承担赡养、服侍老人的义务。如今,夫妻俩要抚养孩子,还要照顾双方老人,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养老”之重。为此,一批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九圣祠社区作为目前我市办公服务用房面积最大的社区,拿出1100平方米的场地,提供给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无偿使用。从2016年8月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启动以来,服务项目不断增加。目前,除了从线上、线下两方面为辖区老人提供营养配餐点单、保洁、一站式养生体验等服务外,社区还引进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该通道依托相关社会组织的三甲医院资源,为辖区20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专家预约诊疗等服务。“通过调研发现,老年人已经不再单单满足于义诊这样的服务。拿我们社区来说,老年人普遍收入不高,但对于一些付费项目,像线上营养配餐等,他们还是舍得花钱的!”九圣祠社区党委书记赵月表示,辖区老年人消费观念及需求的转变,让她看到了居家养老未来一些更精准的服务方向。政府部门不断探索,也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有了更多新的可能。比如,南关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在全区13个街乡推广使用。“智能化服务平台实施后,每月居家养老系统都会将政府购买的200元服务券打入老人的虚拟电子账户,同时,将老人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拥有自己专属的服务账号,可通过微信扫码进入终端小程序,在首页选择相应服务,对需要的服务项目进行预约操作。”南关区民政局相关人员介绍说。长春的居家养老新局面正在最接地气的社区层面不断打开,无数老年人也由此获得更多实惠。“依托千米社区,目前我市443个社区中,已有90多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未来,我市每新建一个居民住宅区,都要求配套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城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86万,随着养老服务项目的日趋完善和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今已有1.5万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