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李杨上门随访记

日期:01-29
养老李杨家庭医生

原标题:家庭医生李杨上门随访记

1月24日早上8点半,李杨裹紧白大褂,背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出门了。作为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当天,她要上门为签约居民进行随访服务。

细心护理 为老人解心结

37岁的李杨在前面带路,一边走一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随访的第一户是75岁的李本生,家住白鹤小区,两年前因脑梗出现左侧偏瘫。

“李爷爷,我们来看看你。”开门的是老人的儿子李胜文,一见是李杨,赶紧将记者一行人迎了进去。

老人躺在床上,听到李杨的声音,眼珠转了转,嘴里发出“嗯嗯”的声音。“盖得太厚了吧?”李杨一进门就发现老人盖了三床被子,其中最底下一层是毛毯,而房间里还开着空调,夹杂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我爸说冷。”李胜文摸了摸被子,有些无奈地说。

“那把中间这床被子放下面,毛毯不透气哟。”李杨叮嘱李胜文说,晚点要摸摸老人的背,出汗的话可以少盖一床。

说完,她打开服务包,将听诊器拿出来听老人的肺部情况。“你照顾得不错,李爷爷肺上很好。”李杨又让老人翻身侧卧。

见老人身体有好转,李杨脸上全是笑意。其实老人在脑梗后有相当一段时间把自己封闭了,不与外界交流。“当时我还挺怕老人会患上抑郁症。”李杨说,包括她在内的家庭医生团队经常上门给老人做护理、说说话,如今老人认识李杨,也能配合做翻身、抬腿等动作了。

“可还有个问题,我爸拉尿不给我说,尿床也不说。”李胜文说道。

李杨转身轻轻对老人说,“你不要觉得麻烦你儿子,要是你憋尿,容易尿路感染,到时更麻烦。”老人点点头,拉了拉李杨的手,这话仿佛说到老人的心里。

陪老人聊天 献爱心送温暖

上午10点多,李杨从李本生家中出来,往下一户走,第二户是住在宏善养老中心的75岁老人周渝生。

“你是文雪梅,你是李杨,还有赵光莲。”站在房门口,周渝生的视力不好,瞅了好一会,不过,却把来人的名字一个个都叫了出来。

“快进来,我才给你杨阿姨染了头发。”周渝生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一行人进了屋,老伴杨循仪正坐在轮椅上,闭着眼,头向后仰着,头发黑黑的。

“染得真好!”李杨等人的表扬让老人更得意了。

李杨偷偷告诉记者,周渝生的女儿过世了,由于老伴患脑萎缩,眼睛又失明了,两人只能住到养老院来。平日里,老人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所以每次见到李杨他们就十分开心。

“如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再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是强调服务质量,所以我们在服务中更多地加入了人文关怀。”李杨坦言道。

由于周渝生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李杨又叮嘱了很多用药注意事项。

趁中午休息 上门为老人换药

当李杨赶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已是中午12点多,她赶紧吃了几口饭。

这时,她的电话响了。

“让婆婆不要抠,我马上就过来。”李杨挂了电话,一脸着急,背上包就要出门。“怎么又出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文雪梅不解地问她。

“周爷爷打电话来说杨婆婆把脚上的疮抠破了,伤口很深,我不放心。”见状,记者也跟着李杨回到养老中心。

经判断,杨婆婆是因为久坐引起皮肤溃烂,小腿后侧长了5个脓包。

为了把伤口清洗干净,李杨用了双氧水。“啊!干啥子!”药一上去,杨婆婆就痛得大叫起来。

“婆婆,马上就好了”。两分钟后,伤口清理干净,李杨又给周渝生叮嘱道,“不要让婆婆碰伤口哟。”

从养老中心出来,已是中午1点40分,李杨打趣道,“今天又减肥了!”

记者手记》》

为家庭医生点赞

“不好意思哟,让你中午都没吃饭。”采访结束时,李杨有些抱歉地对我说。

这样的忙碌,对李杨来说已见怪不怪。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文雪梅给我算了一笔账,该中心现有7个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有6-9人,去年中心共签约1.6万余户居民,每个团队要负责2000多户,按照每季度要上门随访一次的要求,工作量相当大。

说是每季度随访一次,但一旦有什么紧急状况,李杨和她的团队就会上门。时间不够用,她就利用中午和下班后的时间。

“其实,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我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回应我。”李杨坦言。

从2016年起,重庆开始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去年,向居民履约服务2500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

和李杨走上这么一圈,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李医生很好”“很感谢李医生”。

也许我们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有一些不足,但并不影响我为它点赞。

我相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更温暖、更合理。

切实发挥政协作用 推动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民营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