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脸琵鹭打卡湾区湿地
南沙湿地的黑脸琵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摄
南沙湿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通讯员郭雯珺摄
黑脸琵鹭来到深圳湿地公园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宁宁摄
黑脸琵鹭在黄昏时现身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宁宁摄
深读
统筹:陈治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崔宁宁、童丹、曾卫康
“年廿八洗邋遢”,今年“年廿八”适逢世界湿地日。回望2018年12月,广东省评出的“十佳观鸟胜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当地重要的湿地公园或保护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多数城市都有一两张响当当的湿地城市名片,它们既是当地湿地复育和保护的靓丽答卷,也是出了名的“观鸟胜地”。近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通过加大对湿地保护和复育,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开始在城市湿地中发现,“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数据显示,在大湾区湿地里过冬的鸟类逐年增多,甚至全球最濒危的鸟类“黑脸琵鹭”开始频繁出现在广深港珠等城市湿地公园。
广州:
全国最大的城央湿地海珠湿地
在广州城市之心,有一块1100公顷的“绿心”,如绿宝石般镶嵌在城市中心,这就是广州海珠湿地。它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广州中轴线南段,北面琶洲会馆,南望大学城,东临国际生物岛,西跨城市新中轴。海珠湿地目前已成为市民节假日打发时光的好去处,同时也是鸟儿的至爱,近年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的蓝喉蜂虎陆续在海珠湿地现身。
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说,海珠湿地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央湿地,面积是纽约中央公园的三倍。海珠湿地开放6年来,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打造全国最好、全球标杆性城央湿地”,一直秉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原则,着力保护修复这一块宝贵的生态资源。
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说,海珠湿地采用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海珠湿地是历届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创新、敢为人先的结果。在早期经历了村社租地和政府租地保护果园基础上,争取到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最终一次性征地11044亩保护果园,“只征不转”的创举,既永久保护万亩果园,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海珠湿地首创全国专章保护,海珠区湿地办主动参与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推动《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于2018年1月正式出台,首创全国专章保护形式,列出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的10条条款。同时,将海珠湿地划入生态控制线,避免被城市发展“蚕食”。
另外,海珠湿地还成立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2017年,海珠湿地携手杭州西溪、黑龙江富锦等9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家湿地公园,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当选首届轮值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常设机构,通过提出“湿地+,更精彩”的口号,探索践行“湿地+”理念,以“湿地+教育、湿地+文化、湿地+旅游、湿地+健康”等创新工作方式,把湿地保护建设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深圳:湿地生态修复的深圳样本
清晨,在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新洲河老河口,八九只黑脸琵鹭在悠闲地觅食、嬉戏,这种全球仅存3941只的珍稀水鸟2018年2月才在公园第一次出现,这无疑是对公园实施的湿地生态修复工作的肯定。
环深圳湾一带,是深圳近海与海岸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从西至东分布着华侨城湿地公园、深圳湾海滨公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等滨海湿地。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位置很特殊,西临国家级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南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是连接两者的生态廊道,但之前公园的面貌却不是现在的模样。
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闫保华博士说,以前公园南边是运沙码头,还有嘈杂的练车场、球场,甚至还有草莓园,过度的人为活动给水鸟的栖息带来了很大影响。
“深圳湾的水鸟白天在深圳这边觅食,晚上到香港米埔过夜,深圳丰富的湿地资源不仅可以成为候鸟的食堂,更有机会成为它们的‘酒店’。于是,我们就想着怎样让水鸟也来深圳歇脚。”2015年12月,福田区政府将公园委托给红树林基金会管理,也成为国内第一个由政府规划建设委托公益机构管理的城市生态公园。
接手之后,基金会和科研院所合作,对公园内的水质、土壤、物种等进行了摸底和监测,发现外来物种、土壤、地形等多个需要改良的地方。
无瓣海桑是最棘手的入侵物种,这种原产自孟加拉国的红树,根系交叉紧密,让底栖生物没办法很好生存,导致水鸟缺乏食物。且繁殖速度极快,能够快速向海岸以外蔓延,侵占了滩涂面积。
“这种植物还长得很高大,让水鸟不敢进来。”闫保华说,因为对猛禽天敌的忌惮,水鸟喜欢在开阔的地形觅食,而高大的无瓣海桑让水鸟不敢进入公园。
基金会组织了千次以上的人力,清理了公园南区4万平方米的无瓣海桑。同时,种植秋茄、桐花树、老鼠簕等乡土红树12000多株,逐步替代公园原有的景观植物,恢复原有的乡土生态系统。
此外,基金会还进行了淡水湿地生境修复,将鱼塘改造成淡水的生态池塘,种植了淡水的挺水植物,逐渐吸引蝴蝶、蜻蜓等昆虫,维持湿地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池塘水面设置了生态浮岛,让水鸟有地方歇脚。新洲河的老河口清除了外来入侵植物外,将地形改造成滩涂一样的缓坡,现在这里已成为深圳最红的黑脸琵鹭观鸟点之一。
公园的土壤很贫瘠,下面是建筑垃圾,公园专门建了一个堆肥的区域,将台风山竹刮倒的绿色垃圾发酵堆肥,给土壤增加养分。如今,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这个以前以园林为主的市政公园,正在一步步向“近自然”的生态公园转变。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
近期广东选出“十佳观鸟胜地”,深圳的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州的南沙湿地公园、珠海的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纷纷入选。在珠海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拥有野生动物近350种,也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路径之一,秋冬季栖息的候鸟有120多个种类,总数达10万余只。其中,属于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的就有23种,候鸟近40种。2014年首次发现全球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在此栖息。
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每年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等189种候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现在已有上百种鸟类,让闫保华更欣喜的是,仅仅36公顷的公园最多出现过18只黑脸琵鹭。
据介绍,海珠湿地通过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前后候鸟种群组成及多样性研究,可以发现:对比采取生态修复前后,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均逐年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鸟类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177种,新发现鸟类种群数近几年趋于稳定,同时越来越多的稀有物种被发现,比如对环境要求苛刻、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的蓝喉蜂虎,以及许久未出现的禾花雀等陆续在海珠湿地现身。在原有物种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珍稀物种不断加入,正是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健康阶段的标志。这说明了海珠湿地的鸟类生境得到大幅改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广州还有一个名声在外的南沙湿地公园,近年来在南沙观察到的黑脸琵鹭数量同样逐年上升。2014年南沙湿地有10只黑脸琵鹭到访,2015年与2016年都观察到了约20只。2017年1月13日至15日,在对南沙湿地的监测中拍到了26只黑脸琵鹭,随后经对照片进行仔细辨认,发现其中有两只是白琵鹭。2018年湿地工作人员曾一次性拍到39只黑脸琵鹭。截至2018年,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南沙湿地监测发现鸟类180种,综合历年调查数据以及文献记载,南沙湿地共记录到鸟类200余种。
在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黑脸琵鹭有望成为首个“明星鸟种”。作为全球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水禽,每年有200多只黑脸琵鹭在香港栖息。据统计,广东全省黑脸琵鹭数量从2010年的100多只增至2016年的250多只,总数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黑脸琵鹭在广深港珠等城市湿地中频繁出现,足以说明粤港澳大湾区这些城市滨海湿地的修复和保护卓有成效,正如横琴新区相关负责人所说:“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
珠海:
“海岸卫士”淇澳世外桃源
珠江入海口的西侧、伶仃洋的北边,珠海的淇澳岛上,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人工种植成片红树林,这块闻名遐迩的“世外桃源”,多年来都是珠海、中山、澳门等周边市民踏青观鸟的好去处。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万鹭在湿地林区上空翱翔,市民既可以沿红树林堤岸绿道骑行,也可从栈道进入红树林湿地深入看万鹭齐飞。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之称,珠海近年多次遭遇台风袭击,情侣路沿岸堤岸屡遭破坏,但淇澳红树林湿地堤岸此前虽然是土路,却很少有较大损坏,由此可见,红树林的护卫作用非常明显。
2004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综合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是珠三角面积最大的一片红树林也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更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和全国湿地修复的最佳范例。目前,淇澳红树林保护区又先后被评为首届“广东最美湿地”和“广东十佳观鸟胜地”。
淇澳红树林在粤港澳大湾区闻名遐迩,因面积大、保护完好及开发利用合理,深受周边市民喜爱。淇澳保护区唐虹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淇澳红树林自2012年获得“珠三角十大特色景区”后,已先后建设并开放了红树林博览园、红树林基因库树种园、湿地绿道、红树林湿地科普长廊、红树林登山路和红树林文化广场等科普教育设施。
另外,毗邻红树林保护区,目前珠海市已规划启动了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该红树林湿地公园总面积362.48公顷,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富有特色湿地公园。公园建设贯彻“保护优先,低碳节能”两原则,落实“生态湿地、人文湿地、科技湿地”三理念,建设“生态保育、科普教育、赏树观鸟、湿地探索”四大景区。
该湿地公园的北部是国内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的“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公园周边拥有其他公园无法比拟的红树林湿地景观和人工、半人工湿地景观,区域内湿地环境的保护对粤港澳珠江口生态安全和湿地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珠海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将被打造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并将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红树林湿地公园。
除了红树林,珠海另一个湿地生态名片是水松林。在1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代,上千万棵水松林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它们与恐龙为伍,与其他植物共同构成了当时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距今7000多万年的第四季冰期以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濒于绝迹,现仅在我国的广东、福建、湖南等局部地区有零星分布,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因为年代久远,它和大熊猫一起被称为“活化石”。
据古植物学家考证,斗门白蕉镇竹洲岛是水松林在全球现存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其面积达360亩,至今仍保存着上亿年前的原始风貌。斗门结合水乡特色,规划建设了水松林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这也将是全球首个水松林湿地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