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注非遗条例审议:两非遗传承人首次受聘北京高校教授
新京报讯(记者倪伟 方怡君 李玉坤 戴轩 邓琦)今天,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普及。
非遗因此成为本届北京市两会的“热词”。会议期间,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一层还专门陈列了“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为代表和委员展示北京市非遗项目和保护成果。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目前北京市拥有京剧、昆曲、古琴艺术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项目11个,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有126个、273个、909个,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01位、252位、731位。全市已经建立了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
近800非遗传承人进北京高校研修培训
2016年至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8所院校,开展了针对全国及京津冀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培训。
研修培训涉及漆艺、皮影、玉雕、京绣、剪纸、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评剧、昆曲、京剧、民族服饰制作等非遗项目,培训了非遗传承人群学员近800人。
活动中,文化和旅游局首次定向举办“京津冀戏曲传承人群研修班”,整建制培训京津冀学员,帮助京津冀地区的传承人群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后劲。针对北京特色非遗的传承,活动首次举办了“燕京八绝”技艺高级研修班。
多校探索多途径推进非遗进校园
近年来,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开始,教育部分两批建设150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非遗项目在传承项目中占比近55%。
有不少北京市中小学,如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灯市口小学等,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社团活动、社会大课堂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并动手制作非遗项目和产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
以灯市口小学为例,学校已经开设了面塑、毛猴等17门非遗课程,并开设了社团及相应非遗项目专场演出和展示。市人大代表、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校长滕亚杰认为,推进非遗进校园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非遗文化,然后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的机会,之后开设丰富的学习、展示的平台,激发并培养孩子的兴趣。
举措:
东城200多名普查员为非遗项目做档案
东城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聘请专家组成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该区还聘请了200多名社区普查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又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记录在案,汇编完成非遗普查项目汇编。
为了保护非遗传承人,东城区先后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传承单位、优秀传承人评选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等。东城还建设了全市首家非遗博物馆,系统展示东城区非遗传承与保护成果。
西城非遗展示中心将改造为非遗剧院
记者从西城区文委获悉,西城区非遗展示中心将进行深化改造,通过整体规划和功能调整,改建为集“演”“展”“传”“记”“阅”五个功能为一体的西城区非遗剧院。
非遗剧院将成为一个规模大、功能全的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剧院将设非遗剧场,通过组织开展演出活动,对西城区表演类非遗项目进行专场或集合类展示。同时通过展陈、展览的形式,对西城区非遗资源进行全方位展示。
非遗剧院还将成为非遗项目的传习场所,长期开设非遗项目互动、体验,解决目前部分项目传承场地缺失的问题。剧院内的阅读空间,重点展售非遗项目书籍。此外,非遗剧院将设有录音棚、录像厅室,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记录和留存音频、视频资料。
海淀将开发非遗课程线上教学
海淀设立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目前增至每年200万元。每个区级非遗项目每年补助8000元,其中补助项目传承人4000元,补助项目保护单位4000元。
同时,海淀区积极争取市级资金近300万元,用于支持程式针灸、绣花鞋等5项非遗项目、1个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优秀实践名册,及北医附小、清华大学等6个市级培训基地建设。
下一步,海淀将组织编撰非遗校本系列教材,推进传承项目基地校建设。同时促进科技与非遗结合,推进海淀区非遗档案数字化采编,开发非遗课程线上教学,完成60个海淀非遗项目VR制作,并研发非遗文创衍生品。
声音:
市人大代表钟连盛:建议建设专门的非遗展示园
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钟连盛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研究选取专门空间,建立非遗展示园,用以传承、创新、传播、弘扬非遗项目。
当前,一些有条件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老字号企业都建立了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作品和历史。而更多技艺尤其是民间技艺,没有很好的条件进行常态化展示,只能在一些非遗展会和传统节日期间进行有限展示,很少有机会被公众了解。
“有的项目就只剩几位传承人自己在家做,尤其是孩子们看不到,这对于非遗项目弘扬是不利的。”钟连盛认为,非遗项目的展示不仅是作品的静态展示,应该是活态的。在非遗展示园,非遗项目传承人公开呈现非遗项目的制作和表演过程,公众可以互动体现。
钟连盛建议,目前北京市推进老旧工业厂房腾退后改造为文化空间,可以考虑利用合适的厂房建设非遗展示园。
市人大代表万建中:聘非遗大师为教授,提升社会地位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市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北京在非遗保护中重视传承人的培育,是抓住了要害。因为传承人是非遗的关键,非遗是非物质的形态,只有靠传承人才能活态地展示和传承。
万建中认为,推动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首先要给予他们一定的政府资助,因为很多非遗项目市场很小,依靠非遗本职职业很难维持生活。给传承人必要的资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一心一意从事非遗职业和教授徒弟。
同时,亟待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的关键。非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非遗从业者应该是荣耀的,但目前这种荣耀感还没有表现出来。
2018年,万建中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了一项“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项目,为非遗传承人建立工作坊,两位皮影表演艺术大师在工作坊工作了一星期,教学生表演皮影,学生则为他们书写口述史,记录下成长经历和表演本身的知识。未来每年将设立10万元专项资金,请两到三批、每批两位传承人到工作坊工作。
北师大文学院还将两位皮影表演艺术大师聘为客座教授,这是该校第一次聘非遗的传承人为教授。万建中表示,此举就是为了切实提升非遗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都是专家学者才能当教授,其实非遗大师就是他们自己领域的教授。通过这种方式体现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年轻人才会愿意来从事非遗事业。”万建中说。
新京报记者 倪伟 方怡君 李玉坤 戴轩 邓琦 见习编辑 刘丹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