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援摩医疗队44年薪火相传 上海中医药大学第16批分队获全国先进
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是地中海入大西洋门户,此地被誉为非洲后花园。风景绮丽的北非,医疗技术却相当落后。这片“后花园”里,来自上海的援摩医疗队员44年薪火相传、前赴后继,为当地送去先进技术、温情人文,留下一批带不走的医疗人才,更为两国友谊绵长作出贡献。
今年是我国派遣援外医疗队56周年。日前,上海市卫健委传出喜讯:上海中医药大学第16批援摩洛哥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称号;程克文、周健红、潘伟华、姜全明等4名来自上海的医务人员荣获2013年—2018年度“全国援外医疗先进个人”称号。
“中医技术改变我的命运”
1986年上海派出首支针灸组,设立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随后又将推拿一并引入,中医药在北非就此“生根发芽”。三十多年来,作为援摩医疗分队中唯一一支以针灸推拿为主的团队,虽然人数最少,却将诊所打造成摩洛哥最著名的针灸推拿机构。第16批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中,3位中医医生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选派:队长胡炳麟和年纪最小的李连波均来自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在当地工作4年之久的潘云华来自龙华医院。2016年至2018年间,这支医疗队共完成门诊2.25万人次,他们还针对当地居民开出“推拿专科门诊新项目”,仅去年推拿治疗近千人次。
中医技术在北非声名远播。前年,由摩洛哥卫生部首次组织当地媒体前往医疗队拍摄制作,穆罕默迪亚医疗队因鲜明的中医特色与良好声誉入选。镜头前,摩洛哥患者娓娓道来自己接受推拿治疗,继而避免手术求医的经历。视频在摩洛哥最大的2M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引起强烈社会关注,“中医伟大!中国医生更伟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队吸引不少摩洛哥当地医生前往学习,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欧洲医生。摩洛哥博士生在此地完成针灸治疗肠炎的毕业论文。论文答辩当天,她特意请中国医生与自己的亲友一起站台,当5位学位委员评审后表决一致通过并授予学位时,她激动得哭了。而今,这位女博士已聘请一名助理,并在摩洛哥卡萨开设内科私人诊所,“中医技术在我的祖国落地开花,更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忘不掉中国医生!”
来自嘉定区中心医院的医生姜全明,是条件最艰苦的摩洛哥拉西迪亚医疗队队长。这位在外科岗位上锤炼28年的医生,忘不掉无数患者亲吻着中国援摩医生的手,流下热泪,“感谢您救了我的生命,我忘不掉中国医生!”
姜全明2014年主动请缨援摩,积极填补了当地一系列技术空白。当地急性肠梗阻发病中,近半是乙结肠扭转伴坏死,他率领团队首先开展“乙结肠切除一期吻合+末端回肠造瘘”手术,既降低了吻合口瘘发生率,又提高了二期手术安全性,效果令人满意。数据显示,上海派出的8支援摩医疗队中,拉西迪亚医疗队是最早在外科开展腹腔镜手术的队伍,近百台腹腔镜手术在当地均顺利完成,未发生1例并发症。“微创、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最先进的微创理念已在这块古老土地上深入人心。
来自宝山区仁和医院的程克文,是第17批援摩洛哥沙温医疗队分队长。他创造条件,开展已中断了两年的胸膜活检。他在当地发明的机械负压直接抽胸水联动脉氧检测方法,大大提升了操作安全系数,减少了胸膜反应,造福无数患者。
“Tresbien(很棒)!”
“援摩两年,财富一生!”第18批援摩洛哥梅克内斯医疗队分队长潘伟华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他道出援摩医务人员共同的心声。潘伟华毕业于小儿外科、新生儿科专业。儿科手术中,他经常使用唯一一把能有效夹闭血管的止血钳,夹一处、切一处、缝一处,绣花似地一点点将手术做完,整个手术完美到令当地医护人员赞叹不已。他还包办了几乎所有双休日值班,不辞辛劳去郊区医院会诊早产儿,手把手帮科室逐步建立起儿童腹腔镜手术的雏形。丰富的临床阅历,得到了摩洛哥同道的尊敬。
第十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周健红,于2013年至2015年援摩,驻点塞达特哈桑二世医院。摩洛哥当地出生率较高,产科工作量居高不下。仅2014年,医院分娩数近8000人,两年内上升近50%。她回忆,最忙的一天仅剖腹产就要开8台、产钳2个、产后大出血抢救子宫切除1例、宫外孕输卵管切除手术1例、外加18例妇科急诊及5例急诊清宫手术。两年间,她救治急诊3080人次、手术1463台,组织重度子痫前期、子宫破裂、产后大出血、功血等危重抢救41例。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产妇转危为安的喜讯,摩洛哥医务人员与患者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医疗女将”竖起大拇指,“Tresbien(很棒)!”
半个多世纪以来,援外医疗队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援外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