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施卫良:建千年大计城市 不能一蹴而就

日期:01-04
老城副中心施卫良

原标题:专访施卫良:建千年大计城市 不能一蹴而就

新京报讯(记者邓琦)城市副中心控规,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复首个控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后,北京交上的又一份答卷。城市副中心控规有哪些创新和亮点?编制过程中有何难点?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

新京报:控规中如何体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施卫良:编制过程中我们一直按照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规划来进行。在规划工作组织上,凝聚国际顶尖的智慧和力量。在开展副中心控规编制之初,组织了12个国际知名团队共同参与副中心整体城市设计工作,同时也组织相关的领衔专家,包括工程院院士等领衔一些专题研究、专项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为副中心控规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在规划理念上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运用到规划之中,积极把新技术探索应用到规划编制之中,在城市的治理体系、运行上加以创新,把新技术体现在设计导则之中。同时围绕着规划的刚性管控和动态适应进行规划创新。

在规划思路上紧密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眼从更广阔空间谋划城市副中心未来。特别是处理好和中心城,处理好和东部各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副中心与通州全区的这些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辅共兴;实现区域共进、区域协同发展。

另外在处理好“一核两翼”,特别是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关系上,也要实现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差异化,避免同构发展,实现“一核两翼”的协同共进。

在规划重点内容上,突出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塑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新京报:城市副中心控规在编制过程中有何难点?最终如何克服的?

施卫良:首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关系上,我们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以总书记视察北京,特别是对副中心规划作出的各项指示为根本遵循,来确定规划的总体方针、原则和具体要求。同时副中心控规以及街区层面控规编制的方法,从纵向落实到12个组团、36个家园,层层递进的控制方式来落实规划的具体控制要求和导则,这样实现规划从上到下的全覆盖。横向上,统筹各项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的内容,体现这种规划横向上各个专业的整合和统筹,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

其次,在处理好时不我待和稳扎稳打的工作关系上,一方面面临“城市病”的问题非常紧迫,像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问题,都希望通过副中心的建设,从中心城共同协调来解决。同时2018年我们面临行政办公机关第一批搬迁,面临绿心的建设和相应的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亟待规划给出相应的条件。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一座千年大计的城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历史耐心,精心打磨、精心谋划、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来体现我们整个副中心千年大计的城市建设要求。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分层、分类、分级的规划管控,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的建设要求,对高水平管理地区更加加强精心化打磨和广泛方案征集的力度,同时按照规划期限内,对一些没有看清楚的用地采取战略留白的方式,等将来思考清楚了,再安排建设,这种方式实际在其他区的整体规划中也获得好评。

另外,就是要处理好未来蓝图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

通州有悠久历史,不完全像雄安一样是白地建新城,特别是六环路以西有大量现状建成区,基本上一半用地是建成区范围,所以对副中心来说,新区建设和老城提升更新改造并重。我们在规划当中特别强调老城的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通过老城的更新提升,使现有的城市居民有更强的获得感,也弥补了城市发展当中的短板。跟全区其他乡镇的关系上,进一步强调城乡互动和带动,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实现副中心与通州全域的协同和拓展。

新京报:副中心作为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载地,如何避免“城市病”?

施卫良: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进一步增强对克服“城市病”、在城市治理上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将这项工作持久做下去。为了避免“城市病”,我们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谋划和考虑。结合各个专项规划的内容,落实到控规方方面面。例如,在交通上,我们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推进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也是进一步加强副中心和中心城及区域的交通联系,完善和提升出行的品质和项目,建立一个未来不依赖小汽车就能够便捷出行的交通环境体系。

在公共服务设施上,进一步强调民生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公共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高品质,在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等方面,结合家园中心进行了统筹的安排,构建了一刻钟家园中心为主的社区服务圈。

在污染防治方面,坚持源头治理和区域协同联动、共进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绿水蓝天、能够为副中心提供一个更加清新的环境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相信副中心通过规划引领、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终将能够克服目前我们存在的“城市病”问题,实现人口功能的合理匹配,实现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城市运营的合理秩序,成为建设没有“城市病”的新城区的典范。

新京报:副中心如何实现职住平衡?如何建立住房供应体系?

施卫良:职住平衡是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副中心要吸纳中心城40-50万人的新增居住人口,同时还要保障现有的80万人的居住和生活,处理好职住关系是副中心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我们将在产业方面紧紧围绕着副中心对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进一步提升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层级,在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站枢纽等问题上,集聚一些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在居住方面要以居住平衡为导向,全区进一步加大居住建筑的供应。规划提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来满足新增的住房需求。

同时,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和保障,结合重点功能区的周边,适度配置一些混合功能的公寓,结合乡镇建设也考虑适当配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和租赁性住房,通过动态调节来保证整个住房市场跟职住的平衡关系。同时规划提出,不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保持整个副中心房价的平稳、合理、可控。

在整个用地结构上,我们进一步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合理的比重,从各类用地配比上为整个城市职住平衡的发展打好基础。

新京报:副中心如何统筹与北三县的关系,做好统一规划?

施卫良:这次副中心规划特别强调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协同发展,因为副中心规划本身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副中心的规划带动北三县地区的发展也是副中心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副中心和北三县地域相接、互动性强,目前实际上就有很多中心人口在发生互动的关系,我们在规划当中要进一步考虑这种协同关系,按照统一管控、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来形成整体的协同规划,严格控制无序的贴边发展、严格控制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来保证整个地区的有序和良性的发展。

副中心质量,也是整个地区内生发展的重要动力,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同北三县在功能分工、资源配置、生态管控、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交通系统、风貌设计等方面共同协同发展这些具体要求。

例如,在生态方面要着力扩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要跟北三县一起共建以潮白河为核心的大尺度生态绿轴,建设好城市的生态廊道,打造好副中心与北三县的生态本底。

在公共服务方面,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向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地区延伸布局,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方面的设施配置,提高整个北三县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比的质量和水平。

新京报记者邓琦见习编辑 刘丹

副中心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十大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