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决战贫困的时代壮歌

日期:12-24
脱贫攻坚扶贫

原标题:奏响决战贫困的时代壮歌

使命,在奋进中彰显力量。号角,在攻坚时更加嘹亮。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一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坚持目标问题导向,高位推动、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打出了“山西气势”,走出了“山西特色”。

15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净减少。

易地扶贫搬迁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国家三部门联合推广,山西经验成为全国路径;贫困村“五有”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创新典型。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6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居22个中西部省份第二。

坚持目标导向 实化攻坚担当

2018年,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省的脱贫退出目标任务是26个贫困县摘帽、2200个贫困村退出、61万贫困人口脱贫。

面对繁重的任务,一年来,全省上下咬定总攻目标、落细攻击点位,完善督战机制,真抓实干,自我加压,确保每一项责任、政策、工作落地有声、生根开花。

持续发力,狠抓责任落实——

五级书记带头“双签”脱贫攻坚责任书,联系贫困县帮扶贫困村;坚持一线工作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脱贫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考核体系;省市县三级实行专项扶贫双组长制,通过培训研讨推动、约谈问效跟踪、强化督导倒逼等方式,推动责任落实。

在吕梁市,一年持续发起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对标“四大”战役;在右玉县,成立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下设15个专项工作组,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双签制度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传导压力。

紧盯短板,推动政策落实——

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三年攻坚战时间表、路线图;瞄准产业扶贫短板,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紧盯提升资金项目效益,制定完善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

如何为精准扶贫引入“活水”?今年10月,我省出台《关于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若干措施》,推动“五进九销”,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和军营,“五进”对接承销、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劳动就业推销。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表示,消费扶贫旨在加大产销对接,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促进精准脱贫。

多措并举,推动工作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现场推动、案例推动、通报推动等措施,推动攻坚政策举措落地落细。加强分类指导,集中攻坚深度县,巩固提升摘帽县,打造脱贫特色县;总结各地生动实践,编辑出版《百村脱贫案例》《百村搬迁案例》,推广立得住、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重点工作逐月集中通报、逐项逐县排队,列出问题限期整改。

以“案例推动”为例。25年前曾名扬四方的“拍卖四荒”,是吕梁向贫困宣战的重要探索;如今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以合作社造林为抓手,有效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又一次走在改革创新的前沿。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已成立造林合作社1291个,吸纳贫困社员2.6万人,带动7.2万贫困人口实现生态脱贫。

聚焦重点难点 做足脱贫成色

脱贫攻坚从“打赢”向“打好”转变,看似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质量导向。

一年来,我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的首位,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活跃、质的提升,确保扶贫效益最大化。

瞄准深度贫困,攻克坚中之坚——

10个深度贫困县是我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攻坚中,我省从资金投入、项目布局、政策举措、帮扶力量等方面聚集资源要素,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

在资金投入上,今年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30.3%共14.4亿元,投向10个深度县,贫困人口人均4456元。扶贫再贷款限额增加30%,达到13.7亿元。

在项目布局上,10个深度县全部纳入“两山”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新增50万亩沙棘林改造全部在深度县实施。

在顶层设计上,量身定制“一县一策”,10条共享政策、每县1条专享政策,从用地、金融、产业、人才保障、易地搬迁、生态治理等方面,破除机制障碍,解决关键突出问题。

在帮扶力量上,省直新增24个单位、279支工作队、967名工作队员,重点支持10个深度县。

优化攻坚举措,保证脱贫成效——

“硬骨头”需要“硬招数”。立足省情,紧扣“精准”,产业扶贫提升带贫能力、培训就业纵深拓宽、易地扶贫成效显著,生态扶贫持续发力、消费扶贫方兴未艾……种种“加强版”“创新版”的脱贫攻坚方法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进入冬季,天气变得寒冷。但对于代县滩上镇赤水掌村63岁的韩虎生来说,再也不害怕寒风凛冽的冬天了。

在新楼房里,晒着暖暖的阳光,老韩笑得合不拢嘴:“以前住在旧村里,每天劈柴、挑水,生活艰辛劳累。现在住进单元楼,水电气一应俱全,方便快捷、省心省力!”

忻州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推进整村搬迁的战役中,始终坚持“六环联动”,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稳、村”这7个问题。目前全市已累计搬迁安置34421人。

狠抓作风建设,提高帮扶效能——

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越容不得半点松懈。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我省对省直单位包村帮扶、各市干部驻村帮扶、驻县大队长严格考核;实行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压茬轮换;严格通报、约谈、召回、问责制度。

运城市实行“红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驻村干部和派出单位“双问责”;中阳县建立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奖惩激励、督促考核等5项制度,实行“三四五”工作法,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3人每周5天4夜专职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并进行全面督查。

补齐精神短板 激发内生动力

隰县阳头升乡青宿村王平,如今有了新名声。过去,游手好闲沉溺网游,村民笑他“烂泥扶不上墙”,如今已成电商老板。

要让“懒汉”不懒,解决由“不动变心动”是关键。一次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激发了王平的奋斗激情。

“每天可忙了,有时都顾不上吃饭,最多一天卖了60件玉露香梨。”12月18日,王平高兴地说,“手机滴滴一响,就知道又来业务了!”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一年来,我省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引导、乡风熏陶等方式,转思想、扶志气、长本领,让贫困群众的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政策引导。落实帮扶措施和贫困群众参与相挂钩,支持各地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激励诚实劳动增收脱贫;推广造林扶贫合作社做法,组建扶贫专业工队,采取议标办法,承接小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增收。

大宁县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一个深度贫困县。在落实“一县一策”决策部署中,积极探索“赋权于民”脱贫攻坚新路子。

实践路径是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议标承接造林、水利、道路和贫困村提升等工程,提升群众参与度和受益面。目前,7个改革试点村财政投入2424万元,增加群众务工收入368万元,人均增收4046元,村集体收入182.6万元,村均增收26万元。

教育引导。全省7126个村开办周末学堂、农民夜校、脱贫攻坚讲习所等,帮助贫困群众转观念,学政策、增技能,长志气。

43岁的王润玲,广灵县加斗乡西加斗村人,患过小儿麻痹,丈夫也没有技术,家里致富无门。

去年,县里制衣公司招人,免费培训,可以在家做活。她报名后被招录,学会了缝纫活。“在家做衣服,公司定期上门来收,按件付工资。”王润玲说,“每月有2000块左右的收入,日子松快多了。‘家门口就业’就是好,既不耽误农活,又能照顾家里!”

乡风熏陶。全省70%以上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开办扶贫超市1446个,设立孝善养老基金469个,构建政府关心、子女孝心、社会爱心联动帮扶模式。

在娄烦县,试点“1+3”社会扶贫模式,以社会扶贫网为平台,设立爱心、项目和消费扶贫超市,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参与劳动积分获得扶持;在神池县,把《村规民约》用传承了200多年的“神池道情”搬上戏曲舞台,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使他们脱贫致富信心大增。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眼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我们深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向着决战贫困的高山攀越,一定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赵建军)

西藏日喀则市发生5.8级地震 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