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选址 中国离首个南极永久机场不远了

日期:12-17
南极蓝冰起降冰盖

原标题:初步选址,中国离首个南极永久机场不远了

[文/观察者网 陈睿]

在南极这片大陆,中国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机场,给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各种难题。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启程,一个多月后,建机场的事有了重大突破……

据新华社12月16日消息,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近日在南极冰盖考察时,发现一处适合建设大型机场的成片蓝冰区。科考队对此将展开进一步勘探考察。

科考队员在蓝冰区用冰钻钻冰了解相关情况图自新华社

科考队员在蓝冰区用冰钻钻冰了解相关情况 图自新华社

这片蓝冰区位于中国南极内陆考察出发基地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10公里处。记者看到,成片的蓝冰平展裸露着,走在冰面上特别滑。科考队员利用冰钻,初步了解了冰的厚度等情况。

据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介绍,蓝冰机场可直接满足各类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且飞机原有的起落装置并不需要改造。目前,各国在南极共建有8个蓝冰机场。

据微信公号“科学大院”此前消息,世界上其他大国在南极都有机场,其中美俄最多。

根据不完全统计,南极大陆以及周边拥有超过50座机场,仅拥有国际民航组织机场代码的就超过40个,跑道长度超过3000米的机场超过10个。这其中,美国拥有(或共有)的机场最多,达到了13个,俄罗斯为8个,英国、德国、法国、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也都有自己的机场或者与其他国家共有机场。

目前,我国还未在南极建立自己的机场,这给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没有机场,科研人员只能从国内购买一些容易保存的蔬菜带到南极,或者依靠澳大利亚等途经国家的补给。在长期的科考过程中,科考队员只能吃到土豆、大白菜、胡萝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除了新鲜蔬菜,生活必需品供应也是困扰我国南极科考的“老大难”问题。

过去,科考队在南极考察时储存的蔬菜图自微信公号“科学大院”

过去,科考队在南极考察时储存的蔬菜 图自微信公号“科学大院”

此外,没有机场,科学人员只能乘船来进行科考。这就导致科研人员会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中浪费很多时间,不利于有效地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研究。

没有机场,寻找资源也不方便。众所周知,南极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地下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南极的陨石是世界上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要深入腹地采集陨石,如果有飞机场,就能够尽快运送队员到达目的地工作。

最重要的是,飞机场能救命。因为一旦遇到必须及时抢救的人员,飞机是最有效的运载工具。例如,我国在建立南极昆仑站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工作时,一位队友出现严重的高山反应,生命危在旦夕,幸好得到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派飞机营救,队友化险为夷。

当然,我国要建立南极飞机场并非易事。

《科技日报》此前曾撰文分析过在南极冰盖上建永久机场有多难。首先是位置特殊,备选位置位于冰盖。冰盖好比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床“被子”,但它是运动的。要建永久机场,首先要找到一个冰盖运动比较均一且流速较小的区域。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前我国已在备选地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冰流场观测并利用无人机进行了大面积的测绘。其次,冰盖上覆盖的几米至几十米厚的积雪无法满足起降要求,需要对积雪进行“改造”。

改造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用雪铲、吹雪机对积雪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用压雪机压实,再辅以雪犁,将积雪变成摩擦力大的粒雪表面。如此反复,难度可想而知。文章称,计划建造的这个机场规模不算大,但它对系统导航、通讯系统和气象保障系统的要求并不低。比如为解决气象保障问题,3年前,我国已在备选位置架设了自动气象观测站,积累气象相关信息。

这次中国科考队发现的成片蓝冰区,建成后机场寿命和跑道强度都能够得到保证。

“蓝冰拥有良好的承载力、抗冲击性和稳定性。美国的战略运输机环球霸王C17和大力神C130、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和我国的运20大型运输机,以及诸如空客和波音等超远程商业飞机,都可在蓝冰机场安全起降。”孙波说。

据报道,中国目前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另有一个考察站正在建设中,但尚未有一个永久性的机场。在2015年至2016年进行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期间,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航空时代来临。但中国科考队常使用的机场是俄罗斯进步站的雪面机场,气象保障、机场维护等均借助国外考察站力量完成。

为确保日后固定翼飞机安全运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包括在中山站附近试验性建设雪面机场。

与适合大型飞机起降的蓝冰机场相比,雪面机场适合雪橇飞机起降,不适合大型飞机起降。蓝冰机场平整度较好,而雪面机场的雪需不停压实。

责任编辑:王亚南

来宾“前首富”涉嫌制毒、贩毒案开庭 民主法治建设脚步铿锵有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