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PO重登全球榜首 集资约3000亿港元

日期:12-12
集资新经济公司

原标题:香港IPO重登全球榜首 集资约3000亿港元

导读:36宗IPO来自新经济公司,占主板整体上市数量的25%以上。

特约撰稿朱丽娜香港报道

自今年4月底推出上市新规,港交所迎来了空前的首次公开发行(IPO)热潮。

毕马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港股主板共有133宗IPO,创下有史以来新高。集资总额则达到2898亿港元,是去年全年集资额的一倍以上。

“香港IPO市场今年将重登全球第一宝座,全年集资额将达3000亿港元。目前仍有约240家公司排队等候上市,而且新经济公司的上市热情持续不减,”毕马威香港资本市场发展主管合伙人李玲德12月11日向媒体表示。“我们预测香港明年能吸引大约200家公司上市,集资金额超过2000亿港元,明年香港将以中小型IPO为主导。”

新经济公司上市踊跃

港交所向同股不同权公司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敞开大门后,一大批新经济公司涌向港股,成为今年港股IPO市场最大看点之一。截至11月30日,共有4家“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2家“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登陆港交所。

数据显示,今年是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业在港股主板史上表现最出色的一年,募资总额超过1500亿港元,超越该行业过去15年筹集的资金总额。李玲德指出,小米、美团这两家“同股不同权”大型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有助于吸引全球科技公司来港IPO。

她透露,事实上,“今年迄今已有25家海外公司在港上市,并有几十家公司正在申请中。截至11月底,共有8家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申请上市,包括两家海外公司,一些美国公司也陆续表示计划在港上市。我们预期明年海外公司来港上市的热情仍然维持。”

而新上市制度正助推香港证券交易所转型成为“新经济公司”的上市枢纽。今年的IPO中有36宗来自新经济公司,占主板整体上市数量的25%以上,相比之下,去年主板80宗IPO中,仅有11家公司来自新经济行业,占比不到15%。

从主板上市宗数看,截至11月底,信息技术、媒体及电信板块占比达17%,位居第二,仅次于基础设施/房地产行业。以集资金额计,该板块比重则由去年的15%飙升至今年同期的53%,而医疗保健及生命科学板块占比亦增至12%。

估值明显回落

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的阴霾下,港股二级市场表现萎靡,也打乱了很多公司的上市计划。“目前我们尚未看到一些巨无霸企业来港上市,而且由于最近一个季度新上市企业估值明显回落,一些公司开始重新调整上市时间表。”李玲德坦言。

“这些巨无霸企业上市,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氛围及公司本身的业务发展计划。他们选择上市地点时,通常会考虑不同市场的股票活跃度、投资者对相关行业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公司本身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市场等各方面因素。”11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她补充说。

对于同股不同权及生物科技股表现不如预期的情况,12月10日,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出席相关论坛时透露,港交所曾就此反思改革是否存在结构性问题,以致这类公司“水土不服”,但得出的结论是外围不确定因素所致。同时他强调,港交所将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使香港市场规则和交易所业务“全面拥抱新经济”。

在上市前投资者急需退出,而港股二级市场表现不佳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公司被迫接受更低估值。“上市这件事,我一直都是被推着走。我们的盈利前景不错,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只能接受12倍市盈率,”在港上市的一家新经济公司高管近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另一家计划来港上市的教育类公司高管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6月以前,一大堆投资者主动找我们,当时市盈率达到30倍以上。但到下半年,市场气氛明显转差,现在市盈率已经跌到了15-17倍左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该公司今年初在内地新三板退市,并积极筹备赴港上市,曾拜访在港多家资管机构,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无进展。

港交所统计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在主板已获原则上批准、但在申请有效期内没有上市的公司达到32家。

李玲德表示,新三板公司也成为香港IPO的新“客源”,目前已有15家公司申请在港上市。而公开数据亦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家挂牌公司发布公告拟赴港上市。11月21日和23日,新三板企业君实生物和成大生物先后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批复,可赴港上市发行H股。

深圳二手房连跌四月 存量时代回归买方市场 限竞房40%魔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