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微改造,“小”技艺“细”用心

日期:12-05
老街技艺用心

原标题:老街微改造,“小”技艺“细”用心

谈及历史文化保护,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保护与建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城市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为城市发展拓展空间,一直都是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

城市处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当中,发展的新机遇带来了城市格局的一次次调整。原先的郊区,可能成为新的市区;以往的街道,或许变得不堪重负。时代在变,城市在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以当下的目光看待老街,自然可以清楚感受到,它们同时代发展所拉开的距离。久经风霜的建筑面貌、不甚完善的生活条件,再加上人员流动、产业更替等影响,很多老街变得无人问津,还会因为建设需要而为新街新楼让路。

可是,无论是留存在此的历史记忆,还是仍有生命力的邻里关系,都为这里的“老”增添着一份独特魅力。老,并不意味着衰败和落后。相反,它代表着历史流变的深厚积淀,纽结起过去与未来的诸种可能。厚积而薄发,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因为任何新生,都不会凭空而来,越是底蕴深厚,也就越充满了创新可能。

那么,到底是不管不顾地大拆大建,还是完完整整地予以保留?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拆与留难以抉择,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这样的思维未免太过绝对。更加细致、深入思考这一问题,答案也许就不会这么对立。毕竟,城市如同一架构架复杂的大型机器,其中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项机能,都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中,共同维持着城市的日常运转。管理城市,就是要像绣花一样,不缺耐心、不差细心。如此,才会有城市的进取、活力的迸发。微改造,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不搞大规模建设,而是从建筑的外立面、路边的人行道,乃至一栋房屋的屋檐、墙角、青砖、砂浆等小处着手,微改造展现的是“小”的技艺和“细”的用心。修旧如旧的过程中,一方面,传统风貌得以保存,邻里关系不致打散;另一方面,随着新科技、新设计等时代元素的大量介入,存旧的努力也为城市生活开辟出新的可能。想想看,亭台山水间,人工智能为你打理着家居环境。青砖瓦房下,大数据技术对室内温度进行自动调节。社区的广场上、花园里,老面孔与新面孔相谈甚欢,街坊邻里之间相互照扶。老街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可浓浓的人情味却从未变质。老街,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着城市未来的另一种想象。在那里,科技充满温度,街区焕发活力。所谓历史文化保护,从来都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说到底,是要为城市倾注关怀,把愿景变作现实。(毛梓铭)

晨报微博话题“疆遇40年”阅读量超1.8亿 产权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