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保监会:银行对民企放贷要降低抵押担保依赖度
本报记者李玉敏北京报道
10月30日,国新办就银行业和保险业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会上表示,我们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尽职免责机制,帮助银行机构及其员工敢贷愿贷,支持民营企业。
王兆星坦言:“过去一段时间,针对小微企业风险偏大、不良贷款率偏高的问题,有的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实施了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使得很多基层信贷人员不敢、不愿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因为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而信贷人员自身在部分环节工作没有到位,就可能被问责,甚至可能被终身问责”。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也提出,要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会上坦言,小微企业100%都是民营企业,并且是民企中最为弱势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但是现代科技提供了解决的机会。建行利用大数据等方式放款和风控,不良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
政策传导避免“上热下冷”
近期,各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都非常关注。银保监会也表示,该会采取了多项精准有效措施,督促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深刻认识做好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政策传导“上热下冷”的问题。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近期带队到浙江调研后发现,这一轮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新的一些特征和成因。
“融资难主要是因为民企特别是大中型民企经营进一步分化,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出清。另外,融资难不是难在银行体系的断贷压贷,而是难在流动性的压力。流动性压力主要是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等带来的一些风险,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易会满在发布会上说。
所谓“融资贵”,易会满认为,不是贵在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渠道,而是贵在各种新金融、类金融、民间融资等渠道,这些社会融资渠道的成本高企,直接抬高了整个企业的债务成本。
易会满表示,为做好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工作,在资源配置上,工行将普惠金融作为战略性市场,资金、规模、费用都给予单列,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给予优惠等。在服务效率上,工行建立了“大客户直营、小微下沉”的分层服务体系,实施差别化、人格化授权,减少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不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易会满也坦言,现在政策传导还不够到位。“尽管我们总部说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不唯品种、只唯优劣,但是往往在政策传导的时候,部分分支机构仍然存在传统的惯性思维,包括垒大户、吃快餐这种思想是有惯性的。所以怎么样真正改变、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助力银行风控
“小微企业平均成活也就两年多,所以银行给它放贷的时候,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田国立在发布会上坦言,“银行,尤其是传统大银行,所有信贷支持、整个风控体系、前中后台的管理,其实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设计的。一个大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如果不转换思路,是很难有效率的,在过去的尝试中不良率都很高,所以形成了见到小微企业望而却步的局面。”
至于如何破解,田国立认为,科技进步提供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孤岛”的打通,银行利用AI技术、大数据应用、人脸识别等方式,将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后就可以给小微企业放贷了。田国立表示,“我们围绕税务、工商、用电量等数据,在交叉、识别小微企业的可贷性上,给出一个准确的把握”。
田国立也表示,过去传统银行设计风险机制,对小微企业是负面清单,现在就应该是正面清单,谁合格谁过关。银行可以简单地用几个公共数据,交叉识别后,对它的风险有了判断,利用技术手段很快就可以放贷。
田国立介绍,过去建行在小微领域一年差不多放贷200多亿,而今年通过科技的助力已经放了近1600亿,预计今年的目标是1800亿。同时,新模式下小微贷款不良率能控制在1%以下。
王兆星也表示,对民企和小微企业在贷款时,银行要尽可能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很多小微企业反映,民企和小微企业的房子都已经抵押了,没有什么可抵押了,给融资带来很大的难度。
王兆星进一步表示,我们也鼓励、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判断和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的基础上,不断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更多地依托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市场竞争能力、财务状况等,发放更多的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