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
中国北京首届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人;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和《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
当前,创新发展是全球趋势,而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则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这个国家、地区创新发展的水平。
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也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近年来,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略有上升,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0%。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时期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在中小学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小爱科学,长大投身科学实践。神舟十号发射时,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全国6000万孩子上“太空课”,不知道在多少孩子心中播下了爱科学的种子。同时,还要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注重用好社会合力。除了校内的科学教育之外,还要推动校内课程与校外科普活动的结合。除了天文馆、科学馆之类的场馆,不妨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加入进来,共同做好科普文章。广州面对公众的科普一日游就颇具特色,许多企业、科研机构、博物馆都加入进来,公众只要提前报名就可免费参加,可以在啤酒博物馆亲自制作属于自己的专属啤酒,可以观看无人机表演,还可以去光机电的研究机构了解太阳能最新应用。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有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要把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保障科普活动经费投入,推动科研与科普的有效结合,让科研成果通过科普加快转化,让科普成为科研人才的培养手段。同时要改革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优秀科研人员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有创新意识和手段。随着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概念层出不穷。科普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变化,由介绍一般科学知识向普及新技术新成果转变,要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让更多人关注技术创新的成果;在传播方式上也要更新,用好新媒体,增加互动性。
创新是时代主题。只有全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我们才能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创新发展才能后劲更足。(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