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收秋的农民少了

日期:10-08
节水灌溉农民水稻

原标题:记者观察:收秋的农民少了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董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值秋收农忙季节,田间地头人声鼎沸的景象却消失了,只余一阵阵机器轰鸣声。

“插秧最愁人!穿着靴子一脚踏进去陷特别深,拔都拔不出来,农忙时腰疼受不了还得吃止疼片”“以前收玉米纯靠人工掰,没日没夜干得腰酸背疼,最多一天也就收一亩地,”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大四家子镇新立村村民王百华、刘国俊等人说,如今有了播种机、剥皮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设备,一个人侍候一百亩地完全没问题。

昌图县地处东北玉米黄金带,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县之一。刘国俊家的玉米今年长势不错,虽受天气影响产量略有下降,但赶上市场旺季也能卖个好价钱。“前些年村附近建了烘干塔,咱们农民定价有了主动权,再也不用担心收上来的玉米受潮发霉了,”他说。

科技是农业的希望,机械化改变了传统农业和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广袤田畴间处处涌动着现代农业的精彩篇章,田间地头唱响了轻快的丰收欢歌。

风吹稻浪,满眼金黄。蓝天白云下, 90后“新农人”张楠楠看着自家的数千亩有机稻田,青春洋溢的脸上有着掩不住的喜悦和自豪。她和父亲张全经营着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的一个家庭农场,两代人思维理念的碰撞激荡出奇妙的创新火花:要依靠科技种田,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做轻松快乐的职业农民!

张楠楠的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稻米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拥有4200多亩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和技术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水稻加工能力3万吨,销售网络几乎覆盖全国。

种田要相信科学,依靠技术。张楠楠说,以前种地纯靠人工,上一茬田间管理刚结束下一茬又开始了,一年到头忙不停,就拿给稻田做植保来说,需要十来个人背着喷灌洒,药用完了还得来回跑着换,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植保飞机,重体力活变轻松了,打药实现了全程智能化,不重喷不漏喷,智能药箱自动感应药液的密度、温度和容量,不仅精准可靠,还能支持夜间作业,非常方便,”她说。

设施建设标准化、田间管理智能化、农资投入精细化、节水灌溉精量化、科技服务信息化……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物联设备一应俱全,科技人员通过对水稻种子催芽、育秧大棚管控、农田节水灌溉、气象综合信息、农机作业调度、水稻田间长势、病虫草害监测、防灾减灾的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实现水稻生长水、肥、气、热的协调,也为指导全市水稻生产提供精准详实的数据。

科技为农业生产插上了“智慧”翅膀,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彻底解放了出来,现代农业改变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状况和农民面貌。不少农民表示,打田插秧、成熟收割等农活越来越轻松了。

《兰州市重大前期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出台 产业链长了 高品质多了 新农人来了——来自东北地区的秋收观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