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意义重大,不仅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
2016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锚定改革目标,将其纳入省重大改革任务并实施考核,强化高位推动、部门联动、示范带动,打造典型样板,全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实现了改革面积、计量措施、工程产权、管护组织“四个全覆盖”,价格管理日趋规范,各级财政加大补助力度,奖补资金有效落实,用水管理集约高效,实现运行管护和农业节水能力“双提升”。
2021年以来,我省改革工作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水利部门遵循“有利于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上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融合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现代化灌区建设,深化动态调价机制,实化精准奖补机制,优化用水管理机制,细化工程管护机制,强化投资融资机制,建成省级智慧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推广“苏灌通”农业用水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用水早知道”品牌服务,持续打造设施完善、用水高效的节水灌区,河畅水清、绿色低碳的生态灌区,科学管理、良性运行的精管灌区,数字孪生、优化决策的智慧灌区,水兴民惠、文昌人和的幸福灌区,苏南、苏中、苏北分区精准施策,为江苏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平原水网改革样板
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奋力打造平原水网丰水地区以粮食作物为主、提水灌溉为主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全国样板。
构建“四主”格局,推动水价改革深化。坚持系统思维、两手发力,构建起政府、公司、协会、农场四方联动、协同破题的工作格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改革工作深入开展。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灌区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区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调度会议、制定试点方案,印发《工作目标指标任务表》《工程建设及改革任务表》,区财政在统筹13.07亿元用于灌区建设的基础上,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建设和奖补,地方政府债券融资5000万元,确保资金配套充足。激发“公司主建”动能。探索构建“资源换资本”的收益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2018年以来,农水公司累计投资2.64亿元参与灌区改造工程,政府通过授予其套闸经营管理权、重大工程参与权、岸坡资源经营权等方式,保障企业合理收益,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用足“协会主管”优势。在水利局统筹组织下,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维护、收费职能,出台《农民用水协会考核办法》,区财政按照每个协会5万元/年进行考核奖补,全区13个镇街、264个村实现协会全覆盖,4家农民用水协会先后获评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落实“农场主营”责任。根据家庭农场多、土地流转率高的现状,建立大户制经营管理模式,将田间灌排设施的日常运行、维修保养责任移交给全区1500多个农场主,年底由协会组织考核评估,全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均达90%以上,灌溉保证率9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4。
创新“四精”改革措施,推动良性运行升级。持续优化水价改革政策供给,精准定价、配水、计量、奖补,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2022年大旱之年实现节水2309万立方米。实施精准定价,出台区《农业水价核定与计收办法》,分类确定水价政府指导价格,精准测算骨干工程、田间工程水价,确保粮食作物水价总体达到运维成本,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水价高于运维成本。实施精准配水,依据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将用水计划按照“水利局—灌区—镇级协会—村级分会—电灌站”体系向下四级分解,超定额实行阶梯累进加价,推动量水生产、适水种植。实施精准计量,投资开发智慧灌区系统,将全区2377个泵站全部接入灌区工程信息“一张图”,建立智能监测终端1250台、河道流量站6座、水位监测站5座,链接省水利厅“苏灌通”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和智慧水利APP及时进行雨情、水情等预警,实现用水量实时监测、统一管理、精准计量,智慧灌区建设入选水利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实施精准奖补,出台《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由区以上财政对全区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额内用水进行定向补贴,对实际产生节水量且按规定缴纳水费的,实行精准奖励,逐步推动形成“用水有偿、多用多付、节水有奖、超用加价”的社会共识。
坚持“四融”系统治理,推动灌区高质发展。把灌区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坚持一体规划、建设、管护,充分发挥灌区作用、提升灌区效能,实现有机融合。融入生产,投资2.9亿元完成周山河灌区改造工程,启动溱潼灌区干渠治理,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51.83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2.17%,小麦示范方单产685.9公斤、居全省第一。融合生态,推进水肥药一体化灌溉,采用节水精准滴灌、农田退水处理等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年下降0.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连续多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100%达标,姜堰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融进生活,将灌区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建成农村生态河道413公里,形成大水相连、小水相通、田水相润、水景相融、人水相亲的自然格局,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11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家、国家级传统村落2家、省级传统村落15家。融通人文,在灌区建设中深度发掘单塘河新石器遗址文化,革命河、大寨河红色文化,生产河、种子河农耕文化,溱潼会船文化和三水状元文化,打造老通扬运河滨水走廊、河长制主题公园、溱潼水情教育基地等一批特色水文化景点,彰显水乡文脉和水韵文化,提升百姓幸福感。
建设山丘区多水源现代化灌区
南京市六合区新禹河灌区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牵引,结合“长藤结瓜”式灌溉特点,多措并举打造山丘区多水源现代化灌区示范样板。
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六合区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成员,组建试点工作专班,细化灌区试点目标任务、工作清单、责任清单,制作工作流程图,制定清单台账27项,推行“周调度、周通报”机制,按照“发放一封公开信,统一规范水票,踏踏实实走六步,牢牢把握八个好”的“1168”工作模式。
区分灌溉类型,开展成本核算。把住农业水价成本“总开关”,适时修订水价核定、奖励补贴等办法。同时,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公布的《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区分自流灌溉、提水灌溉类型,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深入新禹河灌区涉及的29个社区采集数据,开展农业用水成本水价调查,科学核定农业水价运行维护成本。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动态调整农业水价指导价,协商确定灌区执行水价,确保达到运行维护成本,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科学用水管理,提升服务效能。按照省级新修订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下达灌区年度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到社区或用水组织。坚持推行计量措施多元化,提水泵站配备以电折水设施,自流灌溉创新水尺计量方式,确保计量设施全覆盖,既保证计量需求,又大幅降低了成本。复核灌区现有量测水设施及其控制范围,完成灌区计量单元矢量上图入库。用好省级“苏灌通”农业用水信息管理系统及“用水早知道”轮灌服务机制,精准农业灌溉用水量,按方核算水费,提升农业用水灌溉从水源到田间全流程管理水平。
完善奖补政策,落实补助资金。完成《六合区新禹河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财政补助资金实施办法》新一轮修订,进一步细化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对象、标准、程序等,以二级泵站或放水涵闸作为基本单元统计灌溉用水总量,按方核算应缴水费,对定额内用水水费不足部分,采取镇村统筹、区级兜底的方式补足,确保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按照节水量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实施节水奖励,激发节约用水积极性。
完善管护机制,保障工程运行。目前,新禹河灌区土地流转率已达90%以上,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坚持以“大户制”为牵引创新工程管护模式,建立以“街道、社区两级+专业化管护公司+农业公司”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土地承包区域内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强化技术支撑,借助无人机遥感等手段,识别灌溉设施损毁特征,实时汇总收集分析,第一时间跟进维修养护,确保工程良性运行。
注重多元融资,释放经济效益。健全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实施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等建设以及建后工程管护,支持灌区工程建设。同时,探索试行立足“保险+监理+服务”新模式,建立覆盖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实施流程的风险识别与评估、信息交流与监控、问题分析与修正等风险管理模式,提升农田管护水平和效率。
提升数字赋能融合发展质效
近年来,射阳县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以灌区改革试点先行,推进融合发展,强化数字赋能,高质量完成改革各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制度机制。精准核定农业水价,在不增加农民用水负担的基础上,制定和调整终端农业用水指导价格,改革后水费比改革前每立方米下降0.02元以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常态落实奖补资金。对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精准补贴,对负责农业用水管理、提供灌溉服务的农民用水协会以及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种植结构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节水奖励,为工程良性运行提供足额资金保障。
规范管护服务。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建立全县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发放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登记证252本,将所有权交由村委会或公司。县级每年对管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管护资金。部分镇区将使用权移交给各镇区用水协会,由协会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流转土地范围内水利工程日常管护责任,协会负责监督考核,降低管护成本,提高管护服务水平。
推进融合发展。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作为灌区建设重要内容,有机结合,抓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逐步实现规划高标准农田协同建设占比达95%以上。强化智慧赋能,加强用水计量设施监测信息化建设,实现灌溉用水情况实时在线监测,建成农业用水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并持续开展升级改造,集成水量传输、水位监测、视频监控、远程控制等功能,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终端设备,对灌溉泵站进行远程监测与控制,随时掌握泵站运行和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跟进解决。目前,全县农业用水监测管理系统共配备在线计量设备2301台,大幅提升了泵站管理水平,优化了农业用水灌溉制度和模式,提高了灌溉服务水平和农业用水效率,减轻了农民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