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日期:10-07
鞋帮闲人好日子

原标题: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陈天碧的棉鞋店里,大家正忙着制作棉鞋。通讯员 王忠虎 摄

10月6日,国庆长假即将结束,巫山县庙宇镇场镇上人头攒动,有的即将再次离家,赶赴各地打工。

离别总是让人惆怅,许多人与家人依依不舍。

尽管也曾在外打工多年,但35岁的黄琼英如今却不用为离别而伤感。

“能在家里安心做点活路,谁愿意在外头风吹日晒哦。”庙宇农贸市场4、5号门店,一家小小的棉鞋厂里,黄琼英正缝着鞋帮。

棉鞋厂里,还有9名工人,她们大多和黄琼英一样,都曾在外漂泊多年,因各种原因回到家乡后,清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是这家小小的棉鞋厂,让她们在家乡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能挣钱,还能照顾屋里,好着呢!”

而对于棉鞋厂经营者陈天碧来说,创立棉鞋厂的初衷,也是因为“怕闲出病来”。

返乡归家不甘当“闲人”

事情还要从2012年2月说起。

因为要回乡照顾正在读小学的女儿,常年在外打工的陈天碧回到了庙宇镇龙骨坡村。

“小时候屋头穷得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再加上父亲过世早,身为长女的陈天碧从小就帮母亲分担家庭重担,每天忙里忙外,早已习惯了忙碌的生活。

不曾想,年过不惑,却第一次当起了“闲人”。

“一个人在屋头,啥子事都没得,闲得心里慌慌的,像丢了魂儿一样。”这个“闲人”,让陈天碧当得苦闷,心头窝火。

她寻思着找件事来做做,不然说不准会“闲”出病来……

在庙宇场镇溜达几圈后,陈天碧发现庙宇场镇还没有手工制作棉鞋的。

“能不能把自己在浙江鞋厂做的棉鞋引进到庙宇来做?”陈天碧动了心,她又发现庙宇场镇上还有不少“闲人”,她们中有陪读妈妈,有留守妇女。教会这些“闲人”做棉鞋,不仅能解决厂子用工问题,也能解决一部分“闲人”的收入问题。

说干就干。于是,谭嗣菊、罗先翠、罗必爱、谭雪梅、张元珍、王宏珍6个贫困户,被陈天碧从众多“闲人”中筛选出来。

7个“闲人”成立了一个小团队,棉鞋厂就正式开张了。

手工棉鞋一年销售两万多双

厂子开起来了,陈天碧凭借多年在浙江打工积累下的人脉,解决了厂子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其余6个“闲人”很快学会了剪布板、剪毛绒、剪棉、缝鞋帮、敲边、鞋帮鞋底缝合、翻鞋子、装楦头、烘干、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纯手工制作的棉鞋,舒适保暖、便宜耐穿,很快打开了市场。除了在巫山及周边区县热销外,还远销北京、上海和贵州等十多个省市,一年销售两万多双。

6个贫困户,每月收入近2000元,小小棉鞋厂的年纯利润也近10万元。

“如果不是这鞋厂,我早就过不下去了。”一针一针缝着鞋底,58岁的罗先翠动作缓慢却极为细致。

2015年3月,罗先翠丈夫蒋显能突发脑梗,虽然在陈天碧和工人的帮助下抢回了一条命,但蒋显能这一病,让本就是低保户的家庭雪上加霜,更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

陈天碧不仅时常安慰和开导罗先翠,还在棉鞋厂给她安排了缝鞋底的工作。

现在,罗先翠既能就近护理丈夫,还能制作棉鞋赚钱养家,不仅偿还了部分债务,生活也越来越好。

让更多的人一起过上好日子

如今,最早与陈天碧一起创立棉鞋厂的6个“闲人”早已脱贫,也先后离开了棉鞋厂,但更多的返乡村民加入了鞋厂。

“国庆期间,一些在外打工的回到庙宇,都跑到厂子里问还需要招工不?”陈天碧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她正在考虑多招几名返乡工人,“看着他们想留不能留真的很难受。就是厂子小了,招不了那么多人。”

陈天碧希望更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能返乡创业,“既能照顾屋头,也能帮助周围的人一起过上好日子,多好。”

其实,陈天碧帮助的不仅仅是周围的人,至今她还与四川凉山的一群孩子保持着联系,时常给孩子们寄去保暖舒适的棉鞋。

“最开始是2015年的时候,有个朋友是退役军人,在凉山一个村子里支教,问我的棉鞋能不能给孩子们捐一些。”那一年,棉鞋厂加班加点,赶制了50双棉鞋寄往凉山。

“后来听说,因为邮路艰难,孩子们一个月才收到,还是村干部到山脚用两匹马驮回学校的。”从那以后,每年,棉鞋厂都会特制一些棉鞋寄往凉山。

这些棉鞋,温暖着孩子们的双脚,也温暖着每一名曾在棉鞋厂工作过的村民的心房。

垫江向非公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 村庄环境美如画 文明乡风花正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