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李朝文“变形记”

日期:10-06
李朝文变形记东城街道

原标题:贫困户李朝文“变形记”

9月27日,李朝文扛着大米正准备打米,身后全是他辛苦收购来的大米。通讯员 任前蔚 摄

9月27日上午10点半,正是南川区东城街道农贸市场闹热的时候,贫困户李朝文却已经准备收工了,“昨天的米打少了,700斤新米一下子就卖光了,看来今天下午得多打点米。”

收谷子、打新米、到农贸市场上售卖……这是一年多来李朝文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这段时间,新米刚出,他要把一年的谷子都预先收购好,存储到自己的仓库里,每天用机器打出米来。

李朝文的“放心米业加工厂”位于东城街道黄淦村,规模不大。他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稻谷收购价约1.3-1.35元/斤,每斤谷子打7两米,每斤新米售价约为2.5元,每年销售70-80吨米,除去打谷机的电费、小货车的油费等外,每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因此,加工厂虽然小,却是一家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脱贫致富的希望。

正因为如此,当天下午收工后,李朝文就在东城街道黄淦村、三秀居委走村串户收购谷子,“老刘,你这谷子我要了啊。”“老孙,还是按我们之前的价格,不许反悔哦。”

装袋、过秤、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一会儿,李朝文的小货车就装了满满一车新收来的谷子。他把谷子一袋袋码进自己仓库里,喘着气说:“累是累点,但总归有个盼头,比过去好多了。”

47岁的李朝文是个勤快人,啥都肯干,但母亲患有精神病,正常时候没问题,一发起病来,拦都拦不住,有时候还会把家里的东西到处送人。

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也要花钱,尤其是儿子李阳杰,之前上大学时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来回路费加起来要花3万多元,今年6月毕业后又没找到个如意的工作,还要靠家里帮衬。

因为之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李朝文自然越过越穷。“啥都干过,喂过鸭子、种过食用菌、在福建打过工,但是都没什么起色。”他说,后来在帮一个批发公司送货时,他发现了一些商机。

批发公司做的是倒手业务,需要成本不多,利润却不小,东城街道本身是产粮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选育的超高产水稻攻关片就在东城街道三秀居委,每年新米一出,就有不少商家抢着定货。土生土长的李朝文自然知道这其中有商机。

去年8月,李朝文把自己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再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并找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元,购置机器、修建厂房,开起了加工厂,摇身一变成了厂长,一年给家里带来了约10万元的收入。

“是政府的扶持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李朝文坦言,“比如,没有这个5万元的贴息贷款,加工厂就开不起来。再早一点,儿子读书又享受了助学贷款,C级危房改造获得了9000元补贴,还有些杂七杂八的优惠政策。不然,光靠我自己哪里成?”

匆匆跟记者聊完,李朝文又忙活开了:“国庆节是休息不成咯!不努把力哪来幸福,你说是这个道理不?”

重庆乡村旅游释放巨大客流红利 贫困户刘学均圆了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