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900所大学将迎布局调整 地方竞逐优质大学

日期:09-21
李硕豪大学布局校区

原标题:地方竞逐优质大学“落点”: 全国2900所大学将迎布局调整

本报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导读

与985高校相比,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新增加了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全部为中、西部高校。今年2月开始,14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启动“部省合建”,按“一省一校”原则,进行重点扶持,其中9所大学位于中、西部。

在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正酣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竞逐的战场已蔓延至人才培养的上游——大学。

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高校大多集中于东、中部地区。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湖北是国内大学数量排名前5的省。

“我国大学区域布局与人口、经济发展程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基本平衡,但西部地区缺少好大学。”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即使在大学资源丰富的省,省内大学布局也不均衡,多数大学,尤其是好大学集中于省会城市。在此背景下,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的“二号城市”频频向北大、清华等顶尖大学抛出橄榄枝。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这意味着,此前地方对优质大学的竞逐将得到国家层面的精准引导。

教育部最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

大学布局不均衡如何体现

中国的大学是如何分布的?

根据教育部数据,江苏、广东、山东、河南、湖北是国内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265所,此外全国还有成人高等学校283所)数量排名前5的省,分别为167、151、145、134、129所。

新疆、宁夏、海南、青海、西藏则位列后5位,数量分别为47、19、19、12、7所。

“全国大学的区域布局基本均衡,与各地人口、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匹配。比如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集中了我国96%的人口,大学数量自然也相对集中。”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我国大学区域布局的基本均衡突出体现在每百万人口拥有大学的数量上。李硕豪介绍,西部地区的这项指标甚至高于一些东部发达省份。他统计的2013年时的数据显示,辽宁为2.62所、宁夏为2.50所、陕西为2.41所、甘肃为1.63所,而浙江为1.86所,广东只有1.30所。

全国大学数量最少的西藏,其每百万人口拥有大学的数量为1.92所,还高于广东。

但我国优质大学的区域布局却极不均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11和985高校布局发现,112所211高校中,北京、江苏、上海、陕西、湖北的分布数量排名前5,分别为26、11、10、8、7,占全部数量的55.4%;39所985高校中,北京、上海、湖南、陕西的分布数量排名前4,分别为8、4、4、3,占全部数量的48.7%,有13个省区没有985高校。

此外,省内的大学区域布局也极不均衡。以江苏、浙江两个高等教育大省为例,两省分别有167、107所普通高校,但省会城市南京和杭州就分别占去了53、46所,江苏省有10个市(含昆山)的大学数量在10所以内,浙江省则有8个市的大学数量在10所以内。

2017年,苏州实现GDP1.7万亿余元,超过南京市近6000亿元,但苏州只有24所大学,其中只有7所本科院校。这7所本科院校中,还包括两所苏州大学的民办二级学院、一所苏州科技大学的民办二级学院。GDP与南京相差不多的无锡,大学资源更是少得可怜,全市只有12所大学,本科院校只有江南大学和无锡太湖学院两所。

浙江省内的情况与江苏类似。GDP排名第二的宁波只有14所大学,其中本科院校只有8所。更为尴尬的是,宁波与苏州、无锡相比没有知名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都为211高校,但宁波的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本科院校,都只有区域影响力。

省内布局不均,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一些区域经济体内的大学布局也不均衡。在京津冀地区,河北教育总体处于低凹地带,数据显示,河北平均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不到京津的一半,河北高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占年度计划的比例低于京津近10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在校博士生河北不足北京的1%,仅为天津的5.9%。

西部无需大规模新建大学

那么,中国大学的区域布局将如何调整优化?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区域布局基本均衡,因此不可能再出现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重点将是扶持西部地区现有的大学,比如增加‘双一流’建设西部高校的数量,并开展其他专项措施,提升其教育质量。”李硕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与985高校相比,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新增加了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全部为中、西部高校。今年2月开始,14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区启动“部省合建”,按“一省一校”原则,进行重点扶持,其中9所大学位于中、西部。

在全国两会上,曾有人大代表建议高水平大学在中西部新建分校和校区,但教育部在今年初公布的答复中口径颇严。答复指出,在解决好异地校区办学定位和发展建设规划、持续性运行经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再结合优化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高校办学条件标准进行审批。

“异地设立分校、校区,存在着高校对各校区统筹定位不够、办学经费缺乏稳定充足的来源、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等问题,影响其办学质量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一位近期参与了对部分高校异地校区进行评估的专家说。

“有的异地校区师资、经费并不能得到保障,可以说办学质量与校本部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上述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为什么不建议在西部地区大规模“扩容”高校?李硕豪认为,“大学布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大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优质师资,但这些人才的就业选择很多,所以一定会选择居住在环境优越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李文平曾分析了300所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布局,发现交通通达度是高水平大学布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权重高达10.3%,其次是人均国民收入、城市主导产业等。

李文平发现,300所高校中,66%的高校布局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内,90.3%布局在海拔200米以内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较短的高水平大学、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较于历史悠久、发达国家的高校,这一偏好更加明显。他还发现,90.3%的高校布局在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中。

争抢大学服务地方经济

这一发现恰恰印证了我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对高水平大学的争夺。这些竞逐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环境宜人、新兴产业集聚。

“高校争夺战,南边有深圳、北边有青岛。”今年2月,时任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地方两会上说。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7年5月,青岛市、深圳市的普通高校数量分别只有20、7所,远远落后于济南和广州的43、82所,但两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现在已可谓丰富。

据报道,青岛已引进北大、清华等26所著名高校落户,其中复旦大学在青岛是从本科开始,山东大学青岛校区2016年已开始招生。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类专业选择与山东大学合作,也选择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截至今年初,深圳已引进近20所985、211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在深圳设立了深圳研究生院,这是清华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此后,清华又与伯克利加州大学成立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而清华大学在青岛成立了5所研究院,近年来,当地一直存在将其升级为校区的呼声。

今年3月,青岛市教育局披露正在推进筹建中国康复大学,探索在青岛设立中国能源大学。但山东省教育厅今年8月声明两所学校目前还在论证中。

各地争抢大学的背后,隐含对人才的争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 教授朱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引进中外名校,一方面,这些高校自身会吸纳大量高水平科研工作者,促进地区的产学研发展;另一方面,这些高校通过高等教育会输出大量年轻的毕业生,为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稳定的高技能劳动者源泉。”

有专家认为,均衡高校区域布局需要依据区域发展战略因地施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认为,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区域战略中,新增设置院校应向基础薄弱地区、空白地区、城镇化地区和产业集聚区倾斜。

他还认为,在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应进一步激发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办学活力,发挥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地级市的区域优势,下放举办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鼓励经济发达区县参与高等教育办学。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9月12日印发通知,将部分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下放雄安新区,其中就包括专科高校的设立。

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或将在不久后出炉,在今年初公布的对全国两会建议的回复中,教育部透露,下一步将编制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146城统一销毁14万支非法枪支 过半系主动上缴 媒体:类似高铁占座道德失范处 应需法律来补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