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00多岁古玉河修复基本完成,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文化风貌

日期:09-30
玉河街巷历史文化

原标题:北京700多岁古玉河修复基本完成,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文化风貌

摘要: 在北京南锣鼓巷的西侧和南侧,有一条联接古代京杭大运河的河道,被称为玉河,经过多年修复整治,现在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文化风貌。

古运河畔,杨柳依依。不知不觉中,北京700多岁的古玉河的修复接近全部完工,并与两岸整治修复后的街巷宅院一起,重现出“水穿街巷”的历史文化景观,在喜迎共和国69岁生日之际,为首都核心区域再添一处触摸历史、休闲游玩的好场所。

玉河两岸鸟瞰。

说及北京玉河,就得提到通惠河。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大都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到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忽必烈命之为“通惠河”。当年北京城的粮食绝大多数从这里进城,船只川流不息,曾获忽必烈赞叹。明永乐年间重建都城,水系改变,加上通惠河水源缺少,河道由宽40米变为30米左右,漕运功能逐渐消失,河名也改称玉河。明宣德七年(1432年),玉河被圈入皇城供排水系。明正统三年(1438年),玉河又与皇城内外金水河、筒子河等皇家用水合流。在清代史料中,大多将玉泉山至大通桥的河段称为玉河,也有把通至东不压桥的河段称为御河。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玉河已然断水,成了一条臭水沟。1956年,河道被盖板铺设排水管线,变成地下暗河。总之,这段临近明清皇城的热闹市井和水桥街区,随着玉河的消失而被人们淡忘。

然而,既然通惠河和玉河是古代中国的漕运之河,那就是大运河的一部分,本身就具备了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并且使用至今,对中国南北方特别是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了巨大作用,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最后一次兴修完成后才称作“京杭大运河”。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1797公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一带进行拆迁改造,在地下几米的地方挖出了古河道。河道南下到平安大街时收窄,在地下1米处,人们看到了东不压桥的真容,桥两岸是城墙砌成的桥基,西岸的桥基之上有五十余块长1至3米、宽约0.5米、厚20厘米的花岗岩条石,十分平整坚实。桥的东岸紧挨着一处古建筑群,从挖出的一块嘉庆13年重修的石碑和一些历史记载得知,它叫玉河庵。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开启了“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2009年正式开工,严格沿着古河道走向进行修复,同时对河道附近的胡同和宅院进行规范的整治修复。其中,北段工程自万宁桥至东不压桥,全长480米,在南锣鼓巷附近与北海公园水系相通,西北则与什刹海相通。这段工程已于2016年完成并全面开放,其临近的胡同和宅院在整治后,与著名的南锣鼓巷相邻,成为一片具有元明清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西边和北边又与什刹海和钟鼓楼相连,每天都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2015年初,随着玉河南区考古发掘逐渐完成,历史文献记载的玉河“三闸”均已找到历史遗迹,玉河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航段的历史信息逐渐清晰,玉河南段河道景观恢复整治工程进而逐渐展开。这几年,记者断断续续地前来探访,发现修复好的河道越露越长,街巷和住宅的修复也越来越多。上周,最后一处河坝得以修复通水,围布拆去,玉河真容终于全部露出。

今天一早,记者沿着修复后的玉河南段行走,但见河水清澈蜿蜒、道路曲径通幽,两岸树影婆娑,周边宅院一新,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动感与静态的和谐,爽心悦目,难怪引得不少人驻足拍照。值得一提的是,在玉河南段大约170米长的岸边,名为《京杭大运河风物图》的铜铸浮雕长卷展现出来,从北到南,幽州、微山湖、淮安、扬州、瓜州古渡、无锡、苏州,直到杭州,沿途的风物习俗包括沧州武术,吴桥杂技、临清砖窑,以及古人的经贸活动和劳作场面等等,一一呈现。在画卷重要之处,还刻有古诗,画龙点睛,更显文化韵味。

铜浮雕长卷《京杭大运河风物图》局部。

栏目主编:樊江洪文字编辑:樊江洪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樊江洪摄题图为北京玉河南段修复后的风貌。

浦北法院组织干警参加“烈士纪念日”烈士公祭仪式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思忠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