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强军一代”遇上“大国重器”丨奋飞,“威龙”伴我守苍穹

日期:10-09

原标题:当“强军一代”遇上“大国重器”丨奋飞,“威龙”伴我守苍穹

壮志凌云,且听“龙吟”

置身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数架歼-20在记者眼前依次起飞,直刺云霄。

战机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天际,即使已经远离视线,依然可以听到阵阵尖锐嘶鸣。

飞行教官叶先智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该旅官兵为这种声音起了一个相当威武的名字——“龙吟”。

近距离感受歼-20的澎湃动能和巨大轰鸣,记者的思绪飘向历史深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空军应运而生。当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志愿军空军临危受命,以“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气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鸣惊世界”,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

风云激荡,硝烟散尽。从75年前开国大典上参加阅兵飞机两次飞越天安门上空,到如今歼-20列阵长空,遍布“东南西北中”,人民空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昂首阔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949~2024,与共和国同龄,人民空军75岁了。雄鹰列阵,守卫苍穹。从千里平原到苍茫大漠,从世界屋脊到远海大洋,年轻飞行员驾驭新型国产战机,亮翅空天,追寻胜战之道。

飞越山海,护送志愿军英烈遗骸回归祖国怀抱,飞行员深情告白:“我是空军歼-20飞行员,奉命为您护航。”

战巡海天,飞行员以不容侵犯的姿态严正发声:“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

立于“威龙”之侧,记者聆听这擂鼓催征般的号角。那是“强军一代”与“大国重器”碰撞出的时代强音。

阳光照在即将起飞的歼-20战机上,机身通体金黄的样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名机务兵自豪地说:“这就是前段时间‘火出圈’的‘金甲威龙’。”

目送“金甲威龙”迎着阳光直刺云霄,这名机务兵告诉记者:“虽然我不是飞行员,但作为一名歼-20的机务兵,我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了本子上。”

说话间,他拿出自己的工作笔记,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壮志凌云,且听‘龙吟’。”

奋飞,“威龙”伴我守苍穹

清晨,记者走进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放眼望去,歼-20战机整齐排列在停机棚内,飞行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战机。

随着发动机启动,原本安静的战机开始低吼,巨大气流与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不多时,数架战机如威龙腾空,直上云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场飞行训练在万米高空展开。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样一群军人:他们胸怀凌云壮志,驾“威龙”守卫盛世苍穹,用航迹写就使命华章。

“此身许华夏,何惧道路长;我自无畏,凌云而上。”一曲《莫等闲》,寸心寄长空。

正如歌中所唱,作为国产新型战机的飞行员,他们在云端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飞行员的使命与荣光。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起飞。柳文南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起飞。柳文南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在跑道滑行。柳文南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在跑道滑行。柳文南摄

“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晨雾消散,青山背后跃出一轮红日,朝阳照进歼-20战机座舱。

90后飞行员张玉豪,自信地向机务人员比出一个手势。随即,战机滑入跑道,加力起飞,直上云天。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而最令张玉豪刻骨铭心的是8年前的一天。那天,还是一名飞行学员的他,第一次驾机飞向云霄。

首飞成功,张玉豪兴奋不已,更让他激动的是一则关于国产新型战机的新闻——

2016年11月1日,空军试飞员驾驶2架歼-20飞机准时到达第11届中国航展展区上空,战机低空通场后,转弯上升归建。

中国“威龙”首次亮相,虽然只有短短1分钟,却很快在国内外掀起热潮。

“作为飞行员,就是要飞最新型的战机,做空天利刃的刀尖。”张玉豪默默立下誓言。

“我们这一批飞行员非常幸运。”张玉豪坦言,自从取得飞行资格以后,自己的飞行生涯好似按下了加速键。从航校毕业到一线部队,从飞初级教练机到驾驶歼击机,短短8年时间,他一直走在改装新机型的路上。

年轻的雄鹰直冲云霄,源于时代的托举。与张玉豪同批的飞行员吕红曦,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一定要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飞出新航迹。”

第一次坐进歼-20座舱时的情景,吕红曦至今难忘。从小就是军迷的他,对各型战机如数家珍。置身歼-20现代化座舱,他不由发出感叹:“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战机!”

只有置身历史的坐标系下,回望人民空军的发展历程,才会懂得吕红曦发出这般赞叹的缘由。

2016年,歼-20战机首次在航展上公开进行飞行展示;

2017年,歼-20战机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8年,空军发布消息,歼-20战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歼-20已经遍布“东南西北中”,列装越来越多,飞得越来越远。

“战鹰换羽的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想象。我们必须加快成长,在时代的推背感下自我加压。”吕红曦说。

放眼整个空军部队,放眼整个飞行员群体,越来越多年轻的飞行员驾驭新型战机,加力起飞,在新时代的大国空天,留下壮美航迹。

托举“强军一代”快速成长的,是新时代的澎湃动力,更是祖国不断发展的强盛国力。

“战机越先进,未来战场对飞行员的要求就越高”

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在长长的机场跑道上。空中,包裹着大量水汽的积云不断施压,战机引擎的轰鸣声从云层中传来。

循着轰鸣声眺望,一架歼-20战机正冲向跑道,准备降落。

战机着陆,速度从时速数百公里骤减为零,过载压力如电流般传过飞行员的一根根神经。

待战机完全驶入停机棚,飞行教官叶先智缓步沿着座舱梯走下来。取下面罩,只见他的脸上已被压出一个“凸”字形的痕迹。

高强度飞行训练结束后,叶先智的另一项工作才刚刚开始。一回到房间,他立马坐下来,观看视频和资料,细致判读换装飞行员的操纵习惯以及战术配合情况,记录下飞行员训练中的差距不足。

这种马不停蹄的状态,已经成为叶先智和战友们的常态。

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上,叶先智梳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密密麻麻。他的手边除了一杯已经凉透的茶,还有一个喷漆颜色被磨掉的战机教具模型。

“我们的战机是用来战斗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起降。”一次带教过程中,叶先智严肃地说。

“我们正处于一场伟大的变革当中,改装新机不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起降,更要精通战机的武器使用,快速形成战斗力。”叶先智满脑子都是训法战法。

改革强军的浪潮,推动着这支部队不断加速。7年前,该旅以崭新面貌加入战斗序列;3年前,他们换装歼-20战机。新机换装的机遇,又不断倒逼全旅官兵自我重塑。

从改装之日起,叶先智便一头扎进航理学习和改装训练中。虽然已是一名飞行上千小时的资深战斗机飞行员,但为了更快地掌握驾驭新机的本领,他又重新当回“小学生”。

空天亮剑,除了要有一流的装备,更关键的是具备一流的“剑法”和一往无前的胆气。歼-20战机与强敌的对决,好比顶尖高手在暗室中决斗。“战机越先进,未来战场对飞行员的要求就越高。胜负就在一瞬之间,我们必须把细节做到极致。”叶先智说。

为了使带教的新飞行员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叶先智经常带着他们“泡”在学习室和模拟训练室,深研细抠战术动作,培养实战意识。

制胜空天的前提,是地面精学苦练。“只有把理论基础打牢,才能上天安心飞、大胆飞。”叶先智告诉记者。

作为该旅换装新机以来第一批预培教员,叶先智一步步建立电子卡片,设计课目内容。训练之余,他也经常自发参与课题研究。

为了让新飞行员更加透彻地理解各项理论知识,弄明白新机与原机型的系统差异、作战使用、基本操作等问题,叶先智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一整天的沉淀只为课上2小时的高质量输出。“叶教员连吃饭时想的都是飞机的各种参数和系统设备的使用方法。”一名新飞行员告诉记者。

“升空作战,稍有不慎便会出局。”面对飞行训练,叶先智总是一脸严肃,“出局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他要求新飞行员把飞模拟机当成真实飞行,严把每一次模拟训练的质量效果。

一次,一名飞行员正在模拟机上进行某高难课目训练。由于“目标”因故丢失,叶先智提醒他,立即取消此次攻击。原来,面对“敌”隐身战机,危险往往在“敌隐我显”那一刻来临。讲清飞行动作要领后,叶先智及时帮助他恢复空中态势感知,继续完成训练。

随着该旅飞行员对新战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他们更加意识到,换装不仅是战机的迭代,更是思维的“换脑”和能力的升级。

一次次展翅高飞,一次次复盘检视,这支新质作战力量在九天之上留下阵阵“龙吟”,更在战斗力建设的新征程上留下铿锵足音。

伴随着一个个重大演训任务的完成,该旅飞行员们在战术素养、战法运用、战斗作风上稳步提高。强内功、练剑法、砺胆气,只为亮剑空天之时,能够抢得先机、握得胜券。

正是有了一大批像叶先智这样苦练精飞的飞行员,“威龙”才被赋予了灵魂和胆气。

“今天,播下一颗种子;明天,便会收获一片森林”

一则“徒弟打败师傅”的新闻,在该旅飞行员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原来,该旅率先换装歼-20,是所在战区空军航空兵转型序列中的第一梯队。某兄弟部队飞行员的改装带教,全部由该旅协助完成。然而,一次空中对抗训练,“师傅”却输给了后续改装的“徒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对此,该旅飞行教官赵永飞胸怀坦荡。

驾驭国之重器,矢志奋斗强军,需要一代代人相互托举、共同蓄力。

在该旅资料室,记者看到了一段该旅歼-20首飞成功的视频——

一个飞行日,战机列阵,全旅官兵翘首以待。飞行员王鸿亮、叶先智依次驾驭歼-20战机,迅疾跃上蓝天。

1小时后,空中残存的尾焰被风吹散,两架战机安全着陆。

作为先行换装歼-20的部队,飞行人才孵化的重任落在了该旅。能不能迅速培养出一支能力过硬的歼-20飞行员队伍,是实现战斗力转型跨越的关键。

“一年前,我们还是学生;一年后,我们就当上了教员。”作为种子教官,赵永飞角色转变,压力翻倍。他一边整理教学课件,一边向记者介绍,“兄弟部队前来改装歼-20的飞行员,有原来飞二代机的,也有原来飞三代机的,人员底数各不同,飞的机型有差异,教学资源、空域等方面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人才孵化基地成立之初,面对诸多困难,该旅的飞行教官们开启了一场“拓荒之旅”。他们坚持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下了训练场,又上另一个“战场”。“为空军培养新质战斗力人才,使命光荣。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再难也要干出来!”他们说。

该旅换装歼-20时,空军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进入换挡加速期,飞行骨干数量需求增大、培养进程加快。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孵化基地,该旅以大局观念和坚定担当,肩负起育才重任。

赵永飞告诉记者:“如何加速培养与使命任务、武器装备相匹配的新型飞行人才,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该旅研究建立“扩容储备、体系输出、滚动孵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改装飞行员规划能力成长路线图,不断提升飞行人才持续输出能力。

一次飞行训练结束后,曾荣获该旅“剑锋人物”称号的优秀飞行员陈晓,默默整理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兄弟部队的大巴车。行囊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近年来总结出的飞行战斗数据资料。

“把这么优秀的飞行员‘拱手送人’,你们难道不心疼吗?”采访时,记者问。

“当然心疼。”该旅领导坦言,“但我们更清楚,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有一个共同目标——锻造胜战威龙!人才孵化,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人才孵化讲究的是裂变,裂变的核心是可复制,而复制靠的是规范。”

不仅向外输送人才,该旅还将歼-20换装方案、质量和安全监控措施、保障手册等资料一并赠予兄弟部队。

“表面上看,我们送走了人才。实际上,我们树立起人尽其才的导向。今天,播下一颗种子;明天,便会收获一片森林。”该旅领导袒露心声,“帮助越来越多兄弟单位‘换羽新飞’,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耀。”

近年来,该旅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与兄弟部队共同进步成长,助力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山高路远,尽是行者征程;海阔天空,镌刻“威龙”航迹。采访结束,夕阳西落,金光铺满机场。跑道上,又一批年轻飞行员驾驭“威龙”直冲云霄,尾焰如利剑般划破天空……(解放军报记者范恩达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意大利公布军用飞机采购计划 联合国秘书长:黎巴嫩已处于全面战争边缘